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安慰劑的厲害

大腦決策手冊: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

How We Decide


第5章
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情境16
選果醬、買住宅,
道理都一樣

《消費者調查報告》(Consumer Reports)每次測試產品時,都會遵守一套嚴格的規則。首先,工作人員會請來一群該領域的專家。如果測試的是小轎車,他們會找汽車專家;如果是測揚聲器,他們會找聲學專家。然後,工作人員會把該領域相關的產品搜集齊全,並盡可能將商標遮蓋起來(這通常會耗掉一大堆膠帶),因為這份雜誌希望能保持客觀的立場。

1980年代中期,有一次《消費者調查報告》決定要進行草莓果醬測試。和平常一樣,編輯請來好幾位食品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品評員」。專家們以盲檢試驗來品嚐四十五種草莓果醬,根據十六項特性來評分,像是甜度、水果風味、口感以及塗抹展延性等等。然後再把各項分數加總起來,決定每種果醬的排名。

大學生對果醬的排名,與專家相去不遠
幾年後,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威爾森(Timothy Wilson)決定要以他的學生為對象,重做一次這個實驗。學生的品味是否與專家一致?所有人是否都同意某個品牌的草莓果醬最可口?

威爾森的試驗很簡單:他從《消費者調查報告》排名中,抽出第一、第十一、第二十四、第三十二、以及第四十四名的果醬,要求一群學生幫它們排名。結果是,大學生的品味頗能反映專家群的偏好。兩組人都覺得Knott’s Berry Farm和Alpha Beta這兩種品牌最好吃,Featherweight則緊追在後,是第三名。他們也同意,Acme和Sorrel Ridge是最難吃的兩種。

威爾森把學生的偏好拿來與《消費者調查報告》的結果比較,他發現兩者的統計相關係數為0.55,算是相當高的。所以,說到品評果醬,我們都是天生的專家。我們的腦袋自有辦法選出最能滿足口腹之慾的產品。

若還要解釋理由,結果就大不相同
但這只是威爾森的前半段實驗。他把同樣的果醬測驗用到另一組大學生身上,只不過,這次他要求學生順便解釋為何覺得某個牌子的果醬比較優。這些學生在品嚐果醬的同時,一邊填寫問卷,等於強迫自己去分析第一印象,刻意解釋自己的衝動偏好。結果,這些額外的分析嚴重扭曲了他們的果醬評等。

這一回,學生喜歡Sorrel Ridge(《消費者調查報告》中的最後一名),勝過專家最喜歡的Knott’s Berry Farm品牌。他們與專家群在偏好上的統計相關係數也陡降到0.11,這代表專家的評等與學生深思過的評等之間,毫無相關性。

威爾森認為,對草莓果醬「想太多」,會害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各種其實並不重要的事項上。我們的理性腦,忙著搜尋某種果醬勝過另一種的理由,而不是單純傾聽我們本能的偏好——最好的果醬,會伴隨最正面的感覺。

譬如說,某人可能注意到Acme牌子的果醬特別容易塗抹,所以他就給很高的評分,即使他並不真正在意果醬是否容易塗抹。又或者某人可能留意到,Knott’s Berry Farm果醬的質地很粗,這一點似乎不太好,即使她之前從未真正想過果醬的質地。但是果醬質地不夠細緻,聽起來似乎是嫌惡的好理由,所以她就改變了偏好,以便反映這項錯綜複雜的邏輯。於是,那些人會說服自己去喜歡Acme果醬,勝過Knott’s Berry Farm的產品。

這個實驗說明了只依賴理性腦的危險。過度的分析,確實可能出問題。在不當的時機過度思考,有可能切斷你的感情智慧,而其實感情更擅長評估真實的偏好。結果,你失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能力。你便選擇了錯誤的果醬。

挑海報,也有類似情形
這個果醬實驗很令威爾森著迷。這似乎與西方思想裡的一個基本信條相左:精確的自我分析能帶來智慧,就像蘇格拉底那句名言:「不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蘇格拉底顯然不知道什麼是草莓果醬。

但是,食物有可能是特例,因為人類一向很不擅長解釋自己的偏好。所以威爾森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

這一次,他找來大學女生,要她們挑選最喜歡的海報。他提供了五個選項:一張莫內的風景畫、一張梵谷畫的紫色鳶尾花,另外是三張令人會心一笑的貓咪海報。在做決定之前,把這些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為非思考組:她們得到告知,只要幫每張海報評分即可,分數從1到9。第二組則負有較難的任務:在幫每張海報評分之前,需要填問卷,解釋為何喜歡或不喜歡那張海報。做完這個實驗後,每個女生都可以將她最喜歡的海報帶回家。

這兩組女生的抉擇大不相同。非思考組的女生,95%都選擇莫內或梵谷的畫,她們憑直覺選了藝術作品。而在選擇前必須先思考的那組女生,幾乎平分成兩半,一半選擇藝術作品,一半選擇貓咪海報。

要怎樣解釋這種差異?「在注視莫內的畫作時,」威爾森寫道:「大部分人都會油然生出一股正向反應。但是,當他們開始思索,為何會有這種感覺時,他們想到的、且最容易用文字表示的,卻可能是某些顏色不很討喜,而且畫作的主題,例如乾草堆,也頗無趣。」於是這些女生最後就選擇了有趣的貓咪海報,只不過是因為這些海報給她們更多能解釋的理由。

幾週之後,威爾森對這群女生進行後續追蹤研究,看看哪一組認為自己的決定比較好。果然,非思考組成員對自己的抉擇滿意度高出許多。選擇貓咪海報的人,有高達75%都感到後悔,但是卻沒有人後悔選了藝術海報。事實證明,那些傾聽自己情緒所做的決策,強過那些依靠說理做出的決策。人們對自己想要的海報,思考得愈多,思緒受到的誤導愈厲害。自我分析會讓自覺變少。

我們買房子時,通常會犯同樣的錯
這個問題不只會影響無關緊要的小決定,像是選果醬,或是選一張便宜的海報。人們在做重大決定時,像是買房子,也可能想太多。荷蘭奈美恩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克斯特霍斯(Ap Dijksterhuis)就注意到,購屋時,通常也會犯下與草莓果醬實驗相同的錯誤,也就是他所謂的「加權錯誤」(weighting mistake)。

假設可以考慮兩個選擇:一個是市區的三房公寓,每天通勤只要十分鐘;另一個是郊區的五房別墅型住宅,通勤需要四十五分鐘。「人們常常會陷入長考,」迪克斯特霍斯說:「大部分人最後會選擇大屋。畢竟有第三間浴室或是額外的臥室,對於接待聖誕節來訪的祖父母非常重要,至於每天開兩個小時的車,好像也沒那麼慘。」

有趣的是,人們思考的時間愈長,那多出來的空間,就變得愈是重要。他們會想像各種狀況,例如開一場盛大的生日宴會、感恩節晚宴、多生一個小孩等等,郊區大宅變得不可或缺。值此同時,漫長的通勤時間,則顯得愈來愈不重要,至少抵不過多一間浴室的誘惑。

但是,迪克斯特霍斯指出,這推理其實反過來了:「多出來那間浴室,在一年當中起碼有362或363天是用不著的設備,反觀長時間的通勤,不久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例如,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某人上班或下班的單向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這人的薪水必須比通勤時間短的人高出40%,才能獲致相等的「生活滿意度」。另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經濟學家克魯格(Alan Krueger)主導了一項研究,調查德州的九百名職業婦女,發現通勤是一天當中最不愉快的時間。

然而,即便有這些統計數據,在美國,還是有20%的上班族每天的單向通勤時間超過四十五分鐘(超過350萬美國人,每天花費超過三小時在上下班的途中,而且他們還是通勤族當中增加最快速的一群)。根據迪克斯特霍斯的說法,這些人都是因為選擇住家地點時,沒有正確權衡相關變數,才讓自己活得這般辛苦。

就像試吃果醬的人有意識的去分析自己的偏好,結果卻被一些不相干的因素給說服了,例如,塗抹延展性以及質地;思前慮後的購屋人則太專注在一些比較不重要的細節上,像是坪數大小、浴室數目等(考慮「量化因素」比考慮「將來的情緒」,例如尖峰時間困在車陣的心情,來得容易)。準屋主往往以為,一棟郊區大屋能帶給他們快樂,即便代價是每天多花一小時的車程。但是他們錯了。

觀念10
安慰劑效應與預期心理

要了解「加權錯誤」的心智過程,也就是當你說服自己選擇錯誤的草莓醬時,腦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最佳管道是來自安慰劑效應的研究。很早以前,大家就知道安慰劑的功效驚人;在接受假的醫藥治療,例如服用糖衣假藥丸後,總有35%到75%的人病況會轉好。

幾年前,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韋格(Tor Wager)想要弄清楚安慰劑為何如此有效。他的實驗非常殘忍、直接:先對困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裡的大學生,施以電擊(受測者都有獲得合理的補償金,至少就大學生標準而言)。然後實驗人員發給半數受測者一種假的鎮痛乳霜,這種乳霜只是單純的護手霜,完全不含止痛藥成分。但是領到假乳霜的人卻宣稱,電擊造成的疼痛大大減輕了。安慰劑效應舒緩了他們的疼痛。

接著,韋格幫他們腦中控制這種心理流程的部位進行造影。他發現,安慰劑效應完全依賴前額葉皮質的刻意思考。當人們得知自己剛剛擦用了鎮痛乳霜,前額葉就會起反應,抑制負責反應痛覺的情緒腦部位(例如腦島)。因為受測者預期自己將會感覺比較不痛,結果就真的感覺比較不痛了。他們的預測,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安慰劑效應是很有力的自助來源。它證明了,前額葉皮質甚至有能力調節最基本的生理信號。這個腦袋部位一旦找到疼痛減輕的理由,譬如乳霜應該會讓疼痛紓解,那些理由就會強力扭曲事實。不幸的是,這個會讓痛苦暫時減輕的腦袋部位,也有能力誤導我們做出許多錯誤的日常決策。前額葉皮質不只可以將痛覺信號關閉,也可以讓那些大學女生忽略能夠引導她選擇最佳海報的情緒。在這類情況下,刻意的思考,反而會干擾良好的決策制定。

便宜的提神飲料,效果比較差?
來看看以下這個巧妙的小實驗。

史丹福大學神經經濟學家雪夫(Baba Shiv)讓一群人喝下一種提神飲料Sobe Adrenaline Rush,這種飲料被認為能提高警覺性與精力(瓶上注明,裡頭的糖與咖啡因成分能帶給飲者「超級活力」)。有些參與者付了飲料的全額費用,有些人卻以折扣價買到。

喝完提神飲料後,實驗人員要求參與者解一堆字謎。雪夫發現,付折扣價的人解出的題數,始終比付全價飲者的人少了30%。這些受測者認定,打折的精力飲料比較不夠力,即便這兩組喝的飲料其實一模一樣。「我們不確定得到的結果會不會是碰巧或失誤,因此我們一再重複這項實驗,」雪夫說:「但是每次的結果都一樣。」

為何便宜的精力飲料就比較不夠力呢?根據雪夫的說法,消費者通常都會淪為安慰劑效應的受害者。由於他們預期便宜的產品比較沒有效果,便宜的產品就真的比較沒有效果了,哪怕這種產品和更貴的產品完全相同。而這也是為何有品牌的阿斯匹靈,總是比小藥廠的阿斯匹靈有效,可口可樂嚐起來總是比廉價可樂好喝,即使消費者在盲檢試驗中根本分不出兩者的差異。

「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些普遍的信念,例如,便宜沒好貨,於是這些信念會轉化成對特定物品的特定期待,」雪夫說:「然後這些期待一旦活化,就會真正影響我們的行為。」理性腦會扭曲真實的感官,讓我們失去正確評估各種選項的能力。於是我們沒有傾聽由情緒腦所產生的可靠意見,反而順從理性腦的錯誤假設。

買紅酒,不要先看標價
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揭開了這種奇怪過程的神祕面紗。他們把實驗過程包裝成類似品酒大會,請二十人品嚐五種紅酒,酒瓶上都有醒目的零售價格,每瓶售價從五美元到九十美元不等。雖然他們告知來參加的人,這五種酒都不相同,但科學家其實沒有說真話:裡面只有三種不同的酒。譬如說,最先出場的是一種廉價的加州紅酒,分別標示為五美元(它真正的售價)以及四十五美元。然後請參與者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裡頭,品嚐每一種紅酒。

結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參與者一致認為,較貴的酒比較好喝。他們喜愛九十美元一瓶的酒勝過十美元一瓶的酒,而且認為四十五美元的酒要比五美元的便宜貨高明多了。

由於科學家安排受測者在功能磁振造影機器內進行品酒,受測者是透過不同的塑膠管子來品嚐,所以能夠直接觀察品酒者的腦部對不同紅酒做何反應。在實驗過程中,雖然許多不同的腦部區域都會起反應,但是看起來只有一個腦部區域是對價格、而非紅酒本身起反應,那就是前額葉皮質。

一般而言,愈昂貴的酒,愈能讓前額葉皮質部位興奮。科學家指出,這個腦部區域的活動可以改變品酒者的偏好,因此九十美元的紅酒喝起來似乎就比三十五美元的紅酒好,雖說這兩個瓶子裡裝的其實是同一種酒。

當然,這些受測者對酒的偏愛,顯然很可笑。他們沒有表現得很有理性,沒有以最低價錢換取最大用途,反而選擇花更多錢來換取同樣的產品。後來,科學家找來史丹福大學品酒社團的社員,重複這項實驗,竟然得到一樣的結果。這些業餘專家也同樣會受假標價所誤導。

「我們並不了解預期心理是多麼強大,」主持這項實驗的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經濟學家藍格(Antonio Rangel)指出:「預期心理真的可以調整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的預期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正如假設較貴的酒比較好喝,「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誤導。」

購物的決策,就交給情緒腦
這些實驗暗示,在許多情境下,我們對自己購買的產品知道得少一點,反而可以做出較好的消費決策。當你走進一家店,馬上就會受到各種資訊的團團包圍。即使是看起來很簡單的購物活動,也可能迅速變成認知上的困境。

看看那整排的果醬(一般的美國超市會擺設超過兩百種果醬),只要瞄一眼貨架,就可以發出一長串的問題:你應該買口感平滑的草莓果醬,還是低糖的草莓果醬?那些比較貴的果醬,有沒有比較好吃?還是該買有機果醬呢?

理性的下決策模式會建議我們,找出最佳產品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所有資訊納入考量,仔細分析展示架上的各種品牌。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來選擇果醬。但是這種方法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我們如果在超市裡花太多時間思考,反而有可能會唬弄自己,根據錯誤的理由,去購買錯誤的產品。

正因為如此,最佳的評論者,從《消費者調查報告》到知名品酒專家帕克(Robert Parker),一向堅持進行盲目評比。他們希望避開那些會騙人的想法,不讓預期心理來左右決定。前額葉皮質並不擅長挑選果醬、精力飲料或是紅酒。這類決策就好比高爾夫球的揮桿,最好由情緒腦來執行,情緒腦能自動做出裁決。

用這種「不理性的」方法去購物,可以幫我們省下一大筆錢。藍格和他的同事在替受測者完成腦部造影之後,再度要求受測者品嚐那五種酒,只不過這一次科學家沒有提供價格資訊。雖然受測者剛剛才指稱,標價九十美元的酒最好喝,現在他們的偏好卻完全倒過來了。當測驗是盲目進行時,受測者不再受前額葉皮質的偏見影響,結果最便宜的酒得到最高評等。那種酒並不是特級品,但味道最好。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想太多。

這幾天的情緒大起大落。
源頭究竟是什麼?
還是應該去想一想,一路走來,我曾用過什麼方法存活下來吧。

由火死到死火。
十二月走過了一大半,還有什麼可以趕上來?
其實都已burnout了好一陣子,我可是沒有說過我有足夠的 resilience 去抵禦十二月的寒冬。

仍然記得,「如果你仍有時間作你喜歡,想作的,那不可以說自己是overload了」

上一個(這一個?)星期自己也作了很多自己想作的。

1. 在文書組重拾起工作中的快樂,在小小的天地翻天覆地,雖然享受,但著實我是多出來的一個。

2. 又去自找了一個無得我講的改善,其實自己將要交的改善計劃,心中根本就還是沒有一個譜嘛!

3. 上了一個很好的堂,到最後有點後悔沒有打去問,其實是不是可以上到星期一至三的那一節。

4. 找來了兩位我很欣賞的治療師,麻煩了他們兩個午飯時間講了兩節很有啟發性的課題。
技術是需要,但這是我們都要擁有的嗎? 尋找是容易的,放棄亦是容易的。
重建是困難的,也令人感到無謂,把鬼及晒時間的。
更新是大家都希望的,但,更新會是更好嗎?
就如VISTA真的比WIN ME好嗎? 抑或情況會如沒有了賈伯斯的蘋果產品?

講者們同樣點出了大家的不足,以及應該要發展的方向。
雖然我本身的主流不是向著那兩個方向,但我的暗湧還是跟著他們的。
在主流下,如何取悅得到兩個貌合神離的方向?


由NLP課程結束後,一路走來,自己的改變其實是看得出來的。
我的生活開始bounce back.
More active social life. Less Over Time work. Less home-based working time.
我的右手,帶上了我的左手,毅然放進了我的心中。
這是對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但對我的將來,又是否一件好事?...嗯...有將來嗎?

然後腦中逐步想起了...

「看得多,最後只會唉得多」

「時間管理不當」 VS 「同酬不同工」

.....是時間找回陳姑娘的佛偈看一看。然後才可以在凌晨三點的時間,把這兩天學了的都放在心中,然後安安樂樂地去睡覺。

話是話, 我又在進行我的無謂 hoarding behaviors
又話是話,最達不到的SDR是self study, 寫4個COURSE會讀, 有兩個都開唔成。

再話是話,咁既 mental state, 決不是「傾談」的好時候。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研究:二手菸影響孩童心理健康

研究:二手菸影響孩童心理健康

(路透)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14:53

(路透紐約 9日電)愈來愈多證據證實,有菸癮的父母應該戒菸,或者至少不要在家裡抽。

「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誌」(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吸進二手菸的孩童比較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過動或「偏差」行為。

倫敦 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學者哈默(Mark Hamer)的研究團隊表示,雖然研究疾呼家長應該立即戒菸或至少在戶外抽,不過仍不知道香菸對兒童腦部是否確實造成負面影響,還是背後另有原因。

哈默的團隊研究英國 901名介於4到8歲的不吸菸兒童,利用孩童唾液評估吸入二手菸的程度,同時要求家長填寫關於孩童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的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吸進愈多二手菸,心理健康就愈受到影響,特別是在過動和偏差行為方面。中央社(翻譯)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一堆賭博新聞

為賭錢改更表 判社服令後下決心
水警戒賭:屋企取消有線同 now
2010年06月09日

【本報訊】沉迷賭博的年輕水警赴澳門後,三度登入警隊系統擅自更改更表,訛稱當日當值。他早前在沙田裁判法院承認三項不誠實取用電腦罪,昨求情表示知錯要決心戒賭,裁判官問他世界盃臨近有何打算,被告回應:「屋企以前有裝有線電視同 now寬頻,家已經取消,唔會再賭。」
加入警界八年的被告周家傑( 26歲),已被停職。他親自求情稱,將面對警隊紀律聆訊,最終可被革職。他會盡快找工作還債,並已於上月申請破產。
他續稱,自己做錯要承擔,明白賭博衍生許多問題,要決心戒賭才有將來。

回應官問世盃臨近有何打算
裁判官遂問,被告沉迷賭博包括賭波,世界盃臨近他有何打算,被告回應:「屋企以前有裝有線電視同 now寬頻,家已經取消,唔會再賭。」
主任裁判官馬漢璋判刑時指被告除違反誠信,亦影響警隊聲譽及浪費公帑,令人失望及可惜,但考慮被告年輕,罪行並非最嚴重一類,若能改進,將來在警隊仍可以有發展,盼警隊可考慮讓他復職,遂判被告履行社會服務令 120小時。
被告案發時為馬鞍山橋下路水警北區的行政警員,獲授權進入當值表編制系統。警方發現被告於 08年 7月 16日、 11月 4日及 12月 23日均報稱當值,但出入境紀錄卻顯示他身在澳門。警方發現被告赴澳門前,將該三日編為假期,回港後趁紀錄仍能修改時,改為當值。
案件編號: STCC1983/10

男友豪賭世盃輸層樓
女子危坐 40樓垂淚六小時
2010年07月09日

【本報訊】賭波害人不淺。一名婦人疑因不滿年輕男友將樓宇加按借來的錢,在世界盃連串賽事中輸清光,擔心會被銀行收樓「冇屋住」。昨午她在天水圍與男友為此事爭吵後,情緒激動走上天富苑一幢大廈 40樓後梯,危坐窗台石壆企圖跳樓。女事主與警方對峙六小時,才被談判專家勸服返回送院檢驗。記者:江寶龍、麥超億

企圖跳樓女子姓陳( 50歲),其男友姓鍾( 41歲)。據悉,陳女家住青衣, 20餘歲兒子在天水圍工作,其男友據悉也住在天水圍。消息稱,有人嗜好賭博波馬都賭,並不時向女事主索取賭本,但卻經常賭輸。在連番賭敗後,有人慫恿女事主將樓宇向銀行加按數十萬元做賭本,擬豪賭世界盃企圖翻本,據悉亦全軍覆沒。女事主擔心無力還款被收樓,多次催促男友還錢。

兒子到場勸解不果
現場為天水圍天富苑俊富閣,大廈樓高 40層,後樓梯轉角位裝有高約 5呎的玻璃窗;玻璃窗分三層,下面兩層固定不能打開,最上層兩扇窗為可開啟的氣窗,窗外窗台石壆闊約 2呎半。事發前女事主在天水圍與男友為欠款爭吵後,一時氣忿走上上址大廈後梯爬出氣窗,企圖跳樓自殺。
昨下午約 2時,女事主被街坊發現危坐在大廈 40樓後梯氣窗外石壆上,懷疑她企圖跳樓,致電報警。警員及消防接報到場上樓勸解,消防並在地面張開救生氣墊,及調派兩名消防員在現場對上的氣窗縋繩戒備。
警員及消防隔住窗門游說女事主,但她毫不理會,警方談判專家到場好言相勸,她默不作聲,對談判專家的每一句話,都不予回應。消息稱,警方於下午 3時許曾安排事主的兒子到場勸解母親但不果。其間,她曾短暫哭泣並以手抹眼淚。
女事主不發一言沉默地坐在窗外石壆近兩句鐘,她才對談判專家的說話有反應,談判專家曾試圖藉遞一樽水給女事主,企圖捉住她的手,但女事主不要,最後她接了那樽水,但隨即又將之棄於一旁,沒有飲用。由於現場環境險要,消防員難以拯救,談判專家耐心開解。其間,橫坐在石壆上的女事主一度情緒激動,轉身將一隻腳懸空作勢跳下,幸迅速被勸阻。

談判專家耐心開解
其後談判專家耐心地開解,至晚上 8時,女事主終被勸服放棄尋死念頭,扶住窗門站起,由消防員協助經氣窗救回後梯,再由救護員送院檢驗。


花心爛賭被潑鏹
男子知錯 求官輕判行兇女友
2010年09月11日

【本報訊】中年女侍應替同居男友誕下子女,惟十多年來,男友對家人既不照顧也不供養,卻向女方索錢賭博,甚至沒給她名份,反與另一女子結婚。女侍應無怨無悔,獨力撐起整頭家。早前男友重投她懷抱,惟有次她因瑣事,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忿然用通渠水潑向熟睡男友。婦人昨在高等法院認罪,男友知錯,撰信懺悔求情,法官亦體諒她其情可憫。記者:楊家樂

女被告鄭亞蘭( 46歲)昨承認意圖傷人而淋潑腐蝕性液體罪,還柙至下月 4日,等候感化及精神報告判刑。被告的子女及親友均到庭旁聽,事主李寶欽( 43歲)亦現身,開庭散庭都向被告揮手打招呼。
案情透露,被告與事主在將軍澳厚德邨同居。今年 1月 15日清晨,事主睡在客廳梳化,被告向他的手臂淋潑通渠水。事主驚醒,糾纏間二人均遭濺傷。被告兒子報警。

同居誕下子女獨撐家

警員到場,警誡下被告指着事主說:「係我用通渠水潑佢嘅,係佢對我唔住!」事後二人送院,事主面部、肩頸及手腳均灼傷,佔全身面積 9%,雙眼角膜亦受損,現已康復。被告皮膚亦有 2.5%灼傷。
辯方求情指,被告由福建來港, 87年認識事主, 91年同居,一直沒註冊結婚。被告 92年及 93年誕下一對子女,兩次均患上產後抑鬱症。惟事主沒給家用,反而經常賭波及流連麻雀館,不時要錢,被告惟有在麪包店當兼職侍應,供養一家。


被告跟事主常吵架, 02年曾分手,事主另娶,惟不時返被告家過夜。去年事主離婚,重投被告懷抱。
被告面對經濟、家庭及感情壓力,患上重度抑鬱症,卻無求醫,去年曾割脈自殺。案發當日被告工作疲憊但失眠,服下五粒安眠藥才能入睡。豈料清晨客廳鬧鐘猛響將她驚醒,事主卻只顧睡覺。被告再服兩粒安眠藥也睡不着,質問事主時想起他的諸般不是,一時衝動犯案。
事主向控方表明已原諒被告,不會頂證她,並親撰信件懺悔,說要負上部份責任,又盛讚被告是好媽媽,「係因為我冇用,先搞成咁」,希望法庭輕判。
辯方指,被告感激事主求情及探監,又指她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受工傷,而幼子離家出走,望盡快回家。
案件編號: HCCC173/10


騙保釋金爛賭警入獄
官斥令警隊蒙羞判監 38月

2010年09月25日

【本報訊】表現優秀的偵緝警員,因為爛賭致債台高築,竟藉調查案件,向疑犯及家屬訛稱要付保釋金或和解費,騙財共 9.3萬元。該警員早前承認欺詐及妨礙司法公正等 18項罪名,區域法院暫委法官林嘉欣昨指他本應服務市民,卻濫用職權騙財,行為可恥,令警隊蒙羞,判入獄三年兩個月。
記者:楊家樂


辯方求情指,被告劉振偉( 33歲)於 98年加入警隊,任職期間表現良好,案發前一年更於工作評估中獲甲等成績。但他因賭博而財政緊絀,最終犯案。他現時仍欠債 40多萬元,今年 6月遭法庭頒令破產。案件揭發後被告已停職,勢將離開警界及失去 50萬元長俸,希望法庭輕判,讓被告盡快尋找新工作。
法官在判刑時表示,被告身為警員,卻因沉迷賭博,最終濫用職權犯案,惡行可恥,令到警隊蒙羞。被告理應服務社群,惠澤家人,因為本案而令到大好前途化為烏有,實在可悲,考慮到控罪性質嚴重以及涉案金額不小,遂判處被告監禁。

兩事件騙款 9.3萬元

案發時被告駐守灣仔警署刑事調查隊。 08年 4月,五旬男子周健涉刑事恐嚇被捕。負責調查的被告吩咐周妻準備 5,000元保釋金,由他代交。然而,周一直扣押警署,押上法院後才准保釋,周妻須另付 2,000元保釋金。周最終無罪獲釋,周妻不斷催促被告歸還 5,000元不果。
被告又於同年 6月,向遭印傭誣告非禮的 24歲事主馮錦明訛稱案情嚴重,要求馮交保釋金。印傭同月認罪判監, 8月返回印尼,但馮不知情。被告乘機在 6至 8月間,五度邀馮商討案情,每次都要求馮增加保釋金及付錢給印傭銷案。被告後以不同理由向馮借錢。
同年 12月廉署介入調查,被告得悉後提醒馮勿向廉署人員提及保釋金事宜。被告共騙馮 8.8萬元,至今未還。
案件編號: DCCC233/10


63%病態賭徒患精神病

2010年09月04日

【本報訊】沉迷賭博不單止倒錢落海,更可能患上多種精神病。理工大學調查發現六成三病態賭徒同時患有不同類型精神病,當中逾四成人曾經有兩種或以上精神病。不少人成為病態賭徒後才產生適應障礙及抑鬱症等。相反,部份人則為紓緩本身的焦慮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不安,才染上賭癮。

賭輸欠債才患精神病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東華三院平和坊及哈佛大學醫學院沉溺成癮研究中心,於去年 6月至今年 2月,訪問本港 201位尋求賭博輔導的病態賭徒,發現 63.7%有共生精神病(即除了病態賭博外出現一種或以上精神病)。受訪者中近 30%人有抑鬱症、鬱躁症等情緒性疾病,約 20%人有適應障礙。這批共生精神病患者中,多數成為病態賭徒後,因欠債問題困擾才患精神病。
受訪的共生精神病賭徒中,部份人一早已有精神病。 30%人早已有吸毒、酗酒或尼古丁等依賴物質關聯精神病,近 10%則有焦慮症如驚恐症及強迫症, 2.5%甚至有精神分裂症。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石丹理表示,調查發現共生精神病賭徒中,多數為失婚、獨居、失業及冇收入者。平和坊中心主任陳美璐提醒病態賭徒的家人不要只顧幫賭徒減債,忽略他們好大機會同時有精神病。


青少年賭世盃 三場輸逾 20萬

2010年06月29日

【本報訊】青少年沉迷賭博趨於嚴重,調查顯示,受訪中學生網上賭錢的比例,較 03年同類調查飆升四倍。受訪者常見賭博行為依次是啤牌、麻將、大小、六合彩及球賽。有社工指出,最近世界盃開鑼,有求助青少年表示賭波連輸三場,欠債逾 20萬元。

兩成邊青列入病態賭徒

中文大學聯同社會服務聯會等機構進行一項邊緣青年及中學生病態賭博行為調查, 08年 2月至今年 1月期間成功以問卷訪問了 4,734名中學生及 703名邊青,年齡介乎 11至 24歲。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九成半邊青受訪者表示曾賭錢,當中近四成每周賭一至五次,一成每日賭一次或以上;三成中學生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賭錢,當中 7%每周賭一至五次, 1%每日賭一次或以上。
調查發現,兩成邊青受訪者被列為病態賭徒,遠高於只有 1%受訪中學生被列為病態賭徒。較多病態賭徒會有濫藥、酗酒行為,並經常有寂寞苦悶、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

中學生網上賭錢升四倍

受訪中學生網上賭錢的比例,較 03年同類調查的 2%,大幅飆升四倍至 10%。負責調查的社聯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總主任陳鑑銘表示,數字反映網上賭博發展快速,問題日趨嚴重,建議政府及早預防,加強打擊外圍賭博。
陳鑑銘說,由於調查在世界盃開鑼前進行,否則最常見賭錢行為賭波必在前列,「最近有個求助青少年個案,佢賭波連輸三場,總共輸咗廿幾萬」。
中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鄭慧婷表示,為遏止青少年賭風,政府應增撥資源成立單一部門,加強賭博青少年與家庭及學校的連繫。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減少賭博,不應以打「闔家歡」麻將等作為親子活動。

青少年病態賭博數據

訪問人數
邊緣青年: 703人
中學生: 4,734人

男/女比例
邊緣青年: 78:22
中學生: 51:49

年齡
邊緣青年: 11-24歲
中學生: 12-23歲

平均年齡
邊緣青年: 17.6
中學生: 16.4

病態賭徒比率
邊緣青年: 22%
中學生: 1%

熱門賭博活動
啤牌、麻將、大小、六合彩

平均賭博金額
邊緣青年: 672元
中學生:不適用

資料來源:中大社會學系


的士司機投注世盃輸 80萬

2010年07月06日

【本報訊】路德會青亮中心調查發現, 43%受訪的士司機有病態賭徒的特徵;向中心求助的戒賭個案,自上月世界盃開打後,較 5月急升 110%,有求助者在世界盃未打完,已輸掉 80萬元。
提供戒賭輔導服務的路德會青亮中心,去年底至今年初,在新界東及荃灣街頭,隨機向職業司機就賭博問題進行問卷調查。

43%有病態賭徒特徵

128名被訪的士司機中, 55名( 43%)最少有五項病態賭徒特徵,分別是經常與朋友賭博、貪性不知輸、營業期間賭博、輸錢講大話及輸錢後失眠。
路德會助理執行總監鄧錦標說, 66.1%受訪的士司機表示營業時收聽賽馬或賽球; 61.8%認為現金交收的營業方式方便賭博; 49.1%等客時刨馬經及睇波經; 46.9%常與行家交流賭博心得; 43.4%承認行家賭風普遍。
工聯會汽車交通運輸總工會的士分會主任杜燊棠說,的士生意難做,司機以賭減壓情況普遍。做了 26年的士司機的胡炳泉說,過去無所不賭。輸錢後欠大耳窿大筆賭債,親友出手相助還錢。合指一算最少輸去等如 10部的士價值的金錢,戒賭後要還債 10年。
路德會輔導員黃河山說,上月世界盃開鑼後,戒賭求助個案增至 192人,較 5月的 91人急升 110%。當中有一名年約 30歲求助者,單在世界盃投注便輸去約 80萬元,連同英超共輸去 1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