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SEX? NEWS X2

同性戀改變性向療程 美國心理學會反對
(法新社)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19:20
(法新社華盛頓 6日電) 美國 的心理學專家們反對把同性戀當成一種疾病來治療,並警告心理健康執業人員勿向病人承諾,可改變他們的性向。

成員高達15萬人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心理健康執業人員「應避免向客戶宣稱,可透過治療的程序改變他們的性向」。該學會在加拿大 多倫多(Toronto )召開的會議中發表這項報告。

會議目的在檢視所謂「矯正治療」(reparativetherapy),或「性向改變療程」(sexual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其效果的相關研究報告。會議共檢視了自1960年至2007年期間針對這種爭議概念所提出的83篇研究報告。宗教上保守、且對本身同性戀性向不自在的病患,特別歡迎此種爭議性概念。

領銜發起相關工作的格拉斯戈德(JudithGlassgold)提醒,「與提倡改變性向者所宣稱的適得其反,並無足夠証據支持這種以心理學手法干預,以改變性向的作法。」

報告指出,多年來,行為治療師對所謂的「趨避治療法」(aversion treatments)提出各種作法,包括引發噁心、嘔吐、癱瘓、電擊,或要求受治療者在自覺對同性性行為圖像或念頭產生性衝動時,自彈手腕上橡皮筋等。

其他趨避行為治療手法包括羞辱趨避法(shameaversion),即當眾羞辱受治療者,以去除這種行為;以及常用於克服恐懼症 (phobias)及焦慮症 (anxietydisorders)上的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

該學會在聲明中指出,「在這個領域上許多以嚴謹科學方式作成的研究都發現,類似治療方式不太可能改變個人的性向。與SOCE執業人員及支持者宣稱的相反,由於研究方式並不足以判斷這種干預式療法的有效性,最近的研究結果均無法証明其改變個人性向的療效。」

早自1970年代起這種治療方式即被批評不人道,但它們仍風行不絕。

美國心理學會指出,這些療法的副作用包括引發自殺念頭、憂鬱、性無能、人際關係失能及高輟學率等。(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扑主: 錯不在用的方法,只是治療師本身對不同事件的價值問題。不過此份新聞引用了很多專用名詞及其解釋,學多幾個生字吧。

================================

兩性關係﹕「援交」= 戀童癖?——《男》
(明報)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數名男同事正討論惹起全城關注的「少女援交」新聞,說着說着,話題扯到為何有人喜歡以少女為援交對象,尋求慰藉。她們很多還未成年,與她們交易的男人是否有戀童癖 好呢?其實,至今還沒有研究指出找少女「援交」與「戀童」的關係。不過,援交歪風的熾熱,也可窺見一些人類性行為的陰暗面。

有人說,這與買賣性服務一般,正是在性滿足和金錢物質交易上各取所需。可是,要注意的是,援交對象是少女,她們在無知、缺乏經驗及議價權力的弱勢下,被一些男性利用作滿足或補償一己的心理、社交和性缺陷。使用「少女援交」服務的男性很多缺乏社交能力,不能與同年紀的女性建立親密關係,雖有較好的經濟條件,但操控慾和反社會意識強烈;他們缺乏同理心,並不覺這誘惑操控的關係會對少女成長造成影響,當中更不少患有性格障礙的精神問題。

不平等的傷害

筆者不是反對「忘年戀」,在兩性平等尊重下,年齡差距不是能否成為親密伴侶的決定條件,問題在於「平等尊重」是否存在,彼此在自我掌握狀况和有自由選擇之下,而不是在哄騙、無知、誘惑和操控下建立關係。

人有操控別人的傾向,更明白男士有性的欲望和親密的需要,尋找較自己年輕的對象成為親密伴侶似是自然的事,但在滿足自己的同時,也應反思這關係是否對等和會否帶來對方仍沒有認知到的傷害。

文﹕性治療師邱貴生博士


扑主: 今日才知道原來M. Yau 仍在香港報紙寫專欄。真的要多謝偉大的RS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