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疑病症;心因性障礙

神經症——疑病症;心因性障礙(心理創傷後應激障礙)

發佈時間: 2009年2月13日 閱讀次數:590
姓名: 張某
性別: 女
年齡: 32
教育程度: 不詳
社會經濟地位: 工廠女工
婚姻狀況: 已婚
外在表現: 顯得全身無力,表情焦慮,有時情緒不穩定,邊談邊哭。

表現出的問題:
患者近來總是懷疑自己打嗝、胃脹是得了胃病,擔心自己會病死,心情很壞,想哭、胸悶、發脾氣、徹夜不眠。
既往生活史與當前生活情景
某工廠女工張某某,32歲,已婚,由丈夫陪同來精神科看病。病人自述由於工廠開始實行獎金制度,兩個月以前,病人被指派負責審核工人的生產量,以便於決定工資獎金的發放。有幾個工人不滿意病人的審核,認為有誤,當面指責病人欠公平。病人雖找過領導,希望處理解決此糾分,但無結果,因此忍氣吞聲。幾天后,突然感到胸部發堵,胃脹,後背痛,出不來氣,氣憋在心裡好像球似地堵在喉部,心裡很著急,看中醫用中藥後胸悶較前稍減輕。病人在家想洗澡,可是其母親不放心,說: “你(指病人)不能見水,否則會復發!”,這麼一說,病人馬上手麻、抽動,同時心裡更覺得煩躁,想摔東西,放聲大哭,家人覺得病情嚴重,立刻把病人送到醫院診治,住院幾天后病情好轉,出院幾天后上班工作。可是上班後一看那幾個辱罵她的工人,心裡又受到刺激,又出現胸悶、打嗝等現象,並感到胸口像有一個大球堵著似的,心煩意亂,沒法上班。不巧,這時病人有一親友患食管癌去世,病人認為自己打嗝,胃脹,和這一親友生前的情形一樣,懷疑自己也患了胃病,飯吃不下,一直擔心自己死後孩子可憐,心情更壞、想哭、發脾氣,徹夜不眠,經內科醫師全身檢查,無異常,被介紹來看精神科醫師。
心理社會發展歷史
促使因素——患者被指派負責審核工人的生產量,有幾個工人不滿意她的工作,指責欠公平。領導沒能解決糾紛,因此忍氣吞聲。症狀產生
強化因素——母親不放心,增加患者對病症嚴重性的認知。一親友患食管癌去世。
既往健康狀況與治療史
不詳
專家分析、評估與治療過程
心理分析和評估:
病人坐在診察室,顯得全身無力,表情焦慮,能主動談吐內心體驗,只是有時情緒不穩定,常邊談邊哭泣。
醫師:“怎麼樣?”
病人:“心裡煩……”
醫師:“有多久了”?
病人:“兩個月多了”
醫師:“怎樣開始的?”
病人: “在工廠,受氣,……” 醫師:“談談看……”
病人:“兩個月前領導指派我審核生產量,……。有個工人少領了錢,不滿意我的審核,罵我不對!”
醫師:“怎樣罵你不對?……” 病人:“她說我的匯報是假的。”
醫師:“所以她就開始說你不對?!”
病人:“嗯!”
醫師:“她說了以後你怎麼辦?”
病人:“她也跟別的工人這麼說,傳到我耳朵裡來。我說沒關係,大家都在這裡,讓大家說說看,別人也說她對,她罵我就越狠!”
醫師:“那你怎麼辦?”
病人:“她當著眾人罵我,我沒吭聲……就病了!”
醫師:“怎樣病法?”
病人: “她指桑罵槐,閒言碎語,我受不了,覺得整個胸部都很憋得慌,好像胃和腸中間有什麼東西擋著似的。肚子餓,但又吃不下去……”
醫師:“還有呢?”
病人:“還有非常著急,以為害了什麼病!”
醫師:“著急什麼?”
病人:“著急自己的病。後來更煩了”。
醫師:“煩什麼?”
病人:“得了這種病,吃了這麼多藥,還不好,是否得了癌症,長瘤了……就憂鬱起來。”
醫師:“這樣煩,後來呢?”
病人:“我肯定是得了病,長了東西,要不然怎麼吃不下飯呢?……我就想,……想……萬一我死了(聲音變細,流眼淚)……。我就想,要是化驗出來是長東西,我的命注定要死了,我家人怎麼辦?”
醫師:“擔心家裡的事來了?”
病人:“孩子還小,怎麼辦?……沒人照顧……”(又流了眼淚)。
醫師:“心情這樣不好,是不是常哭?”
病人:“哭呀!一看見人,或別人來看,我就傷心……”
醫師:“看樣子現在心情很難過、抑鬱且擔心。現在回頭來看,最早是怎樣的心情而生起病來的呢?”
病人:“是心情煩、著急且生氣。著急的是病怎麼也看不好。氣得是,覺得不如不干那得罪人的事情,當個普通工人,我這個人向來沒受過別人欺負,這樣罵我,何必呢?自己鬧起這種病!”
很明顯,這個工人是受到心理上的打擊而產生情緒上的毛病,是一次性的“適應性反應”。其臨床表現,除了許多軀體症狀之外,最早期的心理反應是急性的焦慮及生氣;目前漸而轉移到抑鬱的傾向。
  治療過程:
  (一)穩定病人情緒
雖然病人心裡很明白,這次生這場(心理)病都是因為受了刺激,生了一肚子氣,悶在心裡引起的,可是目前已開始呈現抑鬱狀態,且懷疑是否得了癌症,在治療上最需要注重的是穩定病人情緒,免得繼續焦慮、煩惱、疑神疑鬼。
醫師:“雖然別人指責你作錯了事,可是畢竟你做對了一件事。”
病人:“什麼事?”
醫師:“找對了地方,來看精神科醫師。”
病人:“怎麼說?”
醫師:“因為就如你所談的,這次得病是生氣而引起的,所以找精神科的醫師,治療心病,就是找對了地方!”
這種會談,可以指出病人做“對了”事,鼓舞其消沉的情緒,同時指明病人沒有癌症這種值得傷心、憂鬱的事,幫助病人接受正確的方法治療。
醫師:“你雖然操心很多事,可是你腦子還很清楚,可以很理智且正確地了解地你自己的病是怎樣產生的?”
這樣誇獎病人的長處,並且引導病人繼續去研究如何處理情緒上的問題,而避免懷疑軀體毛病,減除“疑病症”傾向,也是很重要的。
醫師:“看樣子,你是個很負責的人。因為你很負責任,所以被人批評才會那麼認真。有些人不負責任,很馬虎,她才不管人家怎麼批評呢,是不?”
這樣的反應,是在表揚病人性格上的長處,安慰、支持病人;同時也在舖一條路,準備將來回頭來研討病人的性格問題,也是一種嘗試。
醫師:“看樣子,怕長了東西,是否長了瘤子,是因為你過分擔心而引起來的懷疑。既然內科醫師檢查說你沒有毛病,那你目前就不用擔心這些,而應考慮如何使你心情恢復平靜了。你說,怎樣才能幫助你心情穩定下來呢?”
如此進行,則可以把握住治療的方向,同進,也可以讓病人談出她自己內心的期望,看看怎樣才能幫助她趕緊脫離此情感上的暴風雨。休息、療養、被人安慰、照顧?或者,澄清與同事們的誤解?……
病人: “我有時還是氣我的同事不諒解,誤會了我的意思;而且當面辱罵我,使我很難堪……”。
醫師:“那是否請你的同事與領導一起來,大家一起談談,消除這些誤解呢?……”
病人:“也好!”
  (二)控制環境,處理問題的起因
假如病人願意的話,邀請其工廠領導及同事一起來會談,是進行治療的一個方向。特別是由於彼此誤解引起的糾紛或是爭執,直接去交談、妥協、消除誤會,是治療的要點。特別是考慮到病人遲早仍需回到原工作崗位,如何去處理其環境上的困難,是支持治療的技巧之一。
要找工廠的同事來的話,一定也要把領導請來,一方面了解領導的看法,一方面也幫助領導如何處理與此情緒有關的人際問題。會談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判斷誰是誰非,變成法律問題,而應該是:如何消除過去的誤解與衝突,幫助病人心情開朗,減除其煩惱,以便早日回去工作。假如,不放心的話,治療者可以事先與領導與同事談談,了解他們的想法,並建議如何一起面談。
醫師:“今天我們請大家一起來醫院會談,其目的是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出發,幫助張某調整和適應工作環境的關係,減輕心理上受刺激引起的情緒問題。我們在一起共同研究想辦法,如何使她能早日康復,回單位工作……”
在會談之前,來個這樣的開場白,可以澄清會談的目的,也可以控制會談的進展,使其會談有治療的效果。
醫師:“今天聽大家談,我們明白張某某當初那樣做,主要是想認真把事情辦好,並不是存心想對哪個人不好。因為是初次辦這種事,我們諒解她缺少經驗,至於某某同事當時對張某某生氣,是因為著急,怕自己少領了獎金,一時反應大些,但並不是存心找張某某的麻煩。
現在大家都交換了意見,消除了隔閡,這樣會幫助張某某趕快地好起來。希望領導也會更多地關心幫助他們!”
這種說話,一方面可以避免光談私人恩怨;另一方面使大家都明了當時彼此的動機與理由,經過了解而同情,由互諒解而幫助,轉變氣氛與局勢。把重心放在如何幫助與改善方面。
有時,事情並不那麼簡單、理想。工廠同事一直還是保持敵對態度不願改變,病人也一直覺得難與同事們相處;再者,領導也沒有辦法幫助他們打破僵持局面。這時,從治療的眼光看,有時需要考慮病人是否應調換工作崗位,是否如此才能較好地解決問題。不用說,這種提議要與病人、親屬及領導各方面研究討論後,才能引導出一個妥善建議的方向。
  (三)調整病人內在心理的感受
有時治療的方向不在改善環境,而在於了解與處理從心理感覺與感受,經由內心的改變與調整而接受適應外來的環境與現實。為了處理病人內心情況,不用說,需要了解病人心理背景了。
醫師:“你剛才說,'不如不干得罪人的事,還不如當個普通工人,是什麼意思?”
病人: “我本來在工廠作了七八年的工人,一直沒事,這次被指派作審核工作,不就惹出這種麻煩事來了嗎!”
醫師:“這審核工作是你自己找來的?還是……?”
病人:“是領導指派我的!”
醫師:“因為……”
病人:“因為領導看我平時工作認真負責,就叫我負責。”
醫師:(故意表示驚訝!)“哦!原來是你工作表現好,領導叫你做的!你平常很能幹很負責,是嗎?”(目的在讓病人敘述她自己的長處)。
病人:“我在工廠曾經被領導表揚過3次,說我成績好,表現好,所以就特別讓我挑這個重擔!”
醫師:“那你應該高興,自己的長處被人賞識呀?!”
病人:“就是因為領導信任我,我就想特別負責,每天都細心地檢查每個人的生產量,也去查有多少廢品……”
醫師:“結果反而受到同事的批評和辱罵,是嗎?!”
病人(嘆了一口氣):“我這個人一輩子也沒被人罵過,我家有兄妹三個,兄妹之間也未發生過爭吵,大家都很尊重我。家裡的事,平時也是按自己的意思去作,自己的意見從未被人指責或反對過。一切都很順利,從未受到過這樣的精神刺激。”
醫師:“可能就是因從未受到過別人的批評,所以這次你的反應才會那麼大? !有些人犯了很大的錯誤,被別人罵得很厲害,倒是一點都不在乎,你是否太敏感了些?”
病人:“有許多同事告訴我,勸我不要太計較,可是我就是放不下心來。”
醫師:“假如別的同事也那麼勸你,這正表示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
病人:“其實,當時那同事直在批評我審核錯了,我稍為留心一點,去檢查一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好了。”
醫師:“那為什麼沒作?”
病人:“我就是要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事……”
醫師:“你很要強是嗎?其實任何人都會有錯的時候。知道做錯了,改了就好了,是嗎?!”
有時一個人遇到應激狀態時,因缺少別人的支持與幫助而無法去應付,顯得孤掌難鳴,無法應付困難。
醫師:“當時你有沒有把情況報告給領導,請他幫忙處理這個問題?”
病人:“有。可是當時他因正忙於另外一件事情,無暇來過問這件事情。”
醫師:“你有沒有向你丈夫或別人談談怎麼辦?……”
病人:“我丈夫那時剛好被派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不在家,就算是我寫信告訴他,也不起什麼作用。”
醫師:“既然你丈夫也很關心你,同事們也勸你不要愁這件事,那你也該放心了?……”
病人:“我自己也這麼想,反正事情也過去了,著急、生氣有什麼好。反倒把全家都搞得翻天覆地、日夜不寧。
醫師:“你對事情能想得通,心理放得開,病也會好得快了。”
專家點評或綜述
一般說來,這種因受明顯的心理打擊而急性發作的適應反應,其癒後良好。只要把握好方向,支持病人,幫助病人從心理上早日恢復;千萬不要再三檢查,住院療養,把康復的時機拖延下去,變成了慢性疾患。除非病人家族史裡,有不少親屬患過情感性精神疾患,或病人向來情緒不穩定,這次的情緒反應正是情感性精神疾患的開始,必須特別注意(除要考慮藥物治療),此外,同時採取一過性的適應反應及短期支持性治療也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