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有趣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有趣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研究:二手菸影響孩童心理健康

研究:二手菸影響孩童心理健康

(路透)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14:53

(路透紐約 9日電)愈來愈多證據證實,有菸癮的父母應該戒菸,或者至少不要在家裡抽。

「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誌」(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吸進二手菸的孩童比較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過動或「偏差」行為。

倫敦 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學者哈默(Mark Hamer)的研究團隊表示,雖然研究疾呼家長應該立即戒菸或至少在戶外抽,不過仍不知道香菸對兒童腦部是否確實造成負面影響,還是背後另有原因。

哈默的團隊研究英國 901名介於4到8歲的不吸菸兒童,利用孩童唾液評估吸入二手菸的程度,同時要求家長填寫關於孩童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的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吸進愈多二手菸,心理健康就愈受到影響,特別是在過動和偏差行為方面。中央社(翻譯)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一堆賭博新聞

為賭錢改更表 判社服令後下決心
水警戒賭:屋企取消有線同 now
2010年06月09日

【本報訊】沉迷賭博的年輕水警赴澳門後,三度登入警隊系統擅自更改更表,訛稱當日當值。他早前在沙田裁判法院承認三項不誠實取用電腦罪,昨求情表示知錯要決心戒賭,裁判官問他世界盃臨近有何打算,被告回應:「屋企以前有裝有線電視同 now寬頻,家已經取消,唔會再賭。」
加入警界八年的被告周家傑( 26歲),已被停職。他親自求情稱,將面對警隊紀律聆訊,最終可被革職。他會盡快找工作還債,並已於上月申請破產。
他續稱,自己做錯要承擔,明白賭博衍生許多問題,要決心戒賭才有將來。

回應官問世盃臨近有何打算
裁判官遂問,被告沉迷賭博包括賭波,世界盃臨近他有何打算,被告回應:「屋企以前有裝有線電視同 now寬頻,家已經取消,唔會再賭。」
主任裁判官馬漢璋判刑時指被告除違反誠信,亦影響警隊聲譽及浪費公帑,令人失望及可惜,但考慮被告年輕,罪行並非最嚴重一類,若能改進,將來在警隊仍可以有發展,盼警隊可考慮讓他復職,遂判被告履行社會服務令 120小時。
被告案發時為馬鞍山橋下路水警北區的行政警員,獲授權進入當值表編制系統。警方發現被告於 08年 7月 16日、 11月 4日及 12月 23日均報稱當值,但出入境紀錄卻顯示他身在澳門。警方發現被告赴澳門前,將該三日編為假期,回港後趁紀錄仍能修改時,改為當值。
案件編號: STCC1983/10

男友豪賭世盃輸層樓
女子危坐 40樓垂淚六小時
2010年07月09日

【本報訊】賭波害人不淺。一名婦人疑因不滿年輕男友將樓宇加按借來的錢,在世界盃連串賽事中輸清光,擔心會被銀行收樓「冇屋住」。昨午她在天水圍與男友為此事爭吵後,情緒激動走上天富苑一幢大廈 40樓後梯,危坐窗台石壆企圖跳樓。女事主與警方對峙六小時,才被談判專家勸服返回送院檢驗。記者:江寶龍、麥超億

企圖跳樓女子姓陳( 50歲),其男友姓鍾( 41歲)。據悉,陳女家住青衣, 20餘歲兒子在天水圍工作,其男友據悉也住在天水圍。消息稱,有人嗜好賭博波馬都賭,並不時向女事主索取賭本,但卻經常賭輸。在連番賭敗後,有人慫恿女事主將樓宇向銀行加按數十萬元做賭本,擬豪賭世界盃企圖翻本,據悉亦全軍覆沒。女事主擔心無力還款被收樓,多次催促男友還錢。

兒子到場勸解不果
現場為天水圍天富苑俊富閣,大廈樓高 40層,後樓梯轉角位裝有高約 5呎的玻璃窗;玻璃窗分三層,下面兩層固定不能打開,最上層兩扇窗為可開啟的氣窗,窗外窗台石壆闊約 2呎半。事發前女事主在天水圍與男友為欠款爭吵後,一時氣忿走上上址大廈後梯爬出氣窗,企圖跳樓自殺。
昨下午約 2時,女事主被街坊發現危坐在大廈 40樓後梯氣窗外石壆上,懷疑她企圖跳樓,致電報警。警員及消防接報到場上樓勸解,消防並在地面張開救生氣墊,及調派兩名消防員在現場對上的氣窗縋繩戒備。
警員及消防隔住窗門游說女事主,但她毫不理會,警方談判專家到場好言相勸,她默不作聲,對談判專家的每一句話,都不予回應。消息稱,警方於下午 3時許曾安排事主的兒子到場勸解母親但不果。其間,她曾短暫哭泣並以手抹眼淚。
女事主不發一言沉默地坐在窗外石壆近兩句鐘,她才對談判專家的說話有反應,談判專家曾試圖藉遞一樽水給女事主,企圖捉住她的手,但女事主不要,最後她接了那樽水,但隨即又將之棄於一旁,沒有飲用。由於現場環境險要,消防員難以拯救,談判專家耐心開解。其間,橫坐在石壆上的女事主一度情緒激動,轉身將一隻腳懸空作勢跳下,幸迅速被勸阻。

談判專家耐心開解
其後談判專家耐心地開解,至晚上 8時,女事主終被勸服放棄尋死念頭,扶住窗門站起,由消防員協助經氣窗救回後梯,再由救護員送院檢驗。


花心爛賭被潑鏹
男子知錯 求官輕判行兇女友
2010年09月11日

【本報訊】中年女侍應替同居男友誕下子女,惟十多年來,男友對家人既不照顧也不供養,卻向女方索錢賭博,甚至沒給她名份,反與另一女子結婚。女侍應無怨無悔,獨力撐起整頭家。早前男友重投她懷抱,惟有次她因瑣事,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忿然用通渠水潑向熟睡男友。婦人昨在高等法院認罪,男友知錯,撰信懺悔求情,法官亦體諒她其情可憫。記者:楊家樂

女被告鄭亞蘭( 46歲)昨承認意圖傷人而淋潑腐蝕性液體罪,還柙至下月 4日,等候感化及精神報告判刑。被告的子女及親友均到庭旁聽,事主李寶欽( 43歲)亦現身,開庭散庭都向被告揮手打招呼。
案情透露,被告與事主在將軍澳厚德邨同居。今年 1月 15日清晨,事主睡在客廳梳化,被告向他的手臂淋潑通渠水。事主驚醒,糾纏間二人均遭濺傷。被告兒子報警。

同居誕下子女獨撐家

警員到場,警誡下被告指着事主說:「係我用通渠水潑佢嘅,係佢對我唔住!」事後二人送院,事主面部、肩頸及手腳均灼傷,佔全身面積 9%,雙眼角膜亦受損,現已康復。被告皮膚亦有 2.5%灼傷。
辯方求情指,被告由福建來港, 87年認識事主, 91年同居,一直沒註冊結婚。被告 92年及 93年誕下一對子女,兩次均患上產後抑鬱症。惟事主沒給家用,反而經常賭波及流連麻雀館,不時要錢,被告惟有在麪包店當兼職侍應,供養一家。


被告跟事主常吵架, 02年曾分手,事主另娶,惟不時返被告家過夜。去年事主離婚,重投被告懷抱。
被告面對經濟、家庭及感情壓力,患上重度抑鬱症,卻無求醫,去年曾割脈自殺。案發當日被告工作疲憊但失眠,服下五粒安眠藥才能入睡。豈料清晨客廳鬧鐘猛響將她驚醒,事主卻只顧睡覺。被告再服兩粒安眠藥也睡不着,質問事主時想起他的諸般不是,一時衝動犯案。
事主向控方表明已原諒被告,不會頂證她,並親撰信件懺悔,說要負上部份責任,又盛讚被告是好媽媽,「係因為我冇用,先搞成咁」,希望法庭輕判。
辯方指,被告感激事主求情及探監,又指她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受工傷,而幼子離家出走,望盡快回家。
案件編號: HCCC173/10


騙保釋金爛賭警入獄
官斥令警隊蒙羞判監 38月

2010年09月25日

【本報訊】表現優秀的偵緝警員,因為爛賭致債台高築,竟藉調查案件,向疑犯及家屬訛稱要付保釋金或和解費,騙財共 9.3萬元。該警員早前承認欺詐及妨礙司法公正等 18項罪名,區域法院暫委法官林嘉欣昨指他本應服務市民,卻濫用職權騙財,行為可恥,令警隊蒙羞,判入獄三年兩個月。
記者:楊家樂


辯方求情指,被告劉振偉( 33歲)於 98年加入警隊,任職期間表現良好,案發前一年更於工作評估中獲甲等成績。但他因賭博而財政緊絀,最終犯案。他現時仍欠債 40多萬元,今年 6月遭法庭頒令破產。案件揭發後被告已停職,勢將離開警界及失去 50萬元長俸,希望法庭輕判,讓被告盡快尋找新工作。
法官在判刑時表示,被告身為警員,卻因沉迷賭博,最終濫用職權犯案,惡行可恥,令到警隊蒙羞。被告理應服務社群,惠澤家人,因為本案而令到大好前途化為烏有,實在可悲,考慮到控罪性質嚴重以及涉案金額不小,遂判處被告監禁。

兩事件騙款 9.3萬元

案發時被告駐守灣仔警署刑事調查隊。 08年 4月,五旬男子周健涉刑事恐嚇被捕。負責調查的被告吩咐周妻準備 5,000元保釋金,由他代交。然而,周一直扣押警署,押上法院後才准保釋,周妻須另付 2,000元保釋金。周最終無罪獲釋,周妻不斷催促被告歸還 5,000元不果。
被告又於同年 6月,向遭印傭誣告非禮的 24歲事主馮錦明訛稱案情嚴重,要求馮交保釋金。印傭同月認罪判監, 8月返回印尼,但馮不知情。被告乘機在 6至 8月間,五度邀馮商討案情,每次都要求馮增加保釋金及付錢給印傭銷案。被告後以不同理由向馮借錢。
同年 12月廉署介入調查,被告得悉後提醒馮勿向廉署人員提及保釋金事宜。被告共騙馮 8.8萬元,至今未還。
案件編號: DCCC233/10


63%病態賭徒患精神病

2010年09月04日

【本報訊】沉迷賭博不單止倒錢落海,更可能患上多種精神病。理工大學調查發現六成三病態賭徒同時患有不同類型精神病,當中逾四成人曾經有兩種或以上精神病。不少人成為病態賭徒後才產生適應障礙及抑鬱症等。相反,部份人則為紓緩本身的焦慮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不安,才染上賭癮。

賭輸欠債才患精神病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東華三院平和坊及哈佛大學醫學院沉溺成癮研究中心,於去年 6月至今年 2月,訪問本港 201位尋求賭博輔導的病態賭徒,發現 63.7%有共生精神病(即除了病態賭博外出現一種或以上精神病)。受訪者中近 30%人有抑鬱症、鬱躁症等情緒性疾病,約 20%人有適應障礙。這批共生精神病患者中,多數成為病態賭徒後,因欠債問題困擾才患精神病。
受訪的共生精神病賭徒中,部份人一早已有精神病。 30%人早已有吸毒、酗酒或尼古丁等依賴物質關聯精神病,近 10%則有焦慮症如驚恐症及強迫症, 2.5%甚至有精神分裂症。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石丹理表示,調查發現共生精神病賭徒中,多數為失婚、獨居、失業及冇收入者。平和坊中心主任陳美璐提醒病態賭徒的家人不要只顧幫賭徒減債,忽略他們好大機會同時有精神病。


青少年賭世盃 三場輸逾 20萬

2010年06月29日

【本報訊】青少年沉迷賭博趨於嚴重,調查顯示,受訪中學生網上賭錢的比例,較 03年同類調查飆升四倍。受訪者常見賭博行為依次是啤牌、麻將、大小、六合彩及球賽。有社工指出,最近世界盃開鑼,有求助青少年表示賭波連輸三場,欠債逾 20萬元。

兩成邊青列入病態賭徒

中文大學聯同社會服務聯會等機構進行一項邊緣青年及中學生病態賭博行為調查, 08年 2月至今年 1月期間成功以問卷訪問了 4,734名中學生及 703名邊青,年齡介乎 11至 24歲。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九成半邊青受訪者表示曾賭錢,當中近四成每周賭一至五次,一成每日賭一次或以上;三成中學生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賭錢,當中 7%每周賭一至五次, 1%每日賭一次或以上。
調查發現,兩成邊青受訪者被列為病態賭徒,遠高於只有 1%受訪中學生被列為病態賭徒。較多病態賭徒會有濫藥、酗酒行為,並經常有寂寞苦悶、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

中學生網上賭錢升四倍

受訪中學生網上賭錢的比例,較 03年同類調查的 2%,大幅飆升四倍至 10%。負責調查的社聯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總主任陳鑑銘表示,數字反映網上賭博發展快速,問題日趨嚴重,建議政府及早預防,加強打擊外圍賭博。
陳鑑銘說,由於調查在世界盃開鑼前進行,否則最常見賭錢行為賭波必在前列,「最近有個求助青少年個案,佢賭波連輸三場,總共輸咗廿幾萬」。
中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鄭慧婷表示,為遏止青少年賭風,政府應增撥資源成立單一部門,加強賭博青少年與家庭及學校的連繫。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減少賭博,不應以打「闔家歡」麻將等作為親子活動。

青少年病態賭博數據

訪問人數
邊緣青年: 703人
中學生: 4,734人

男/女比例
邊緣青年: 78:22
中學生: 51:49

年齡
邊緣青年: 11-24歲
中學生: 12-23歲

平均年齡
邊緣青年: 17.6
中學生: 16.4

病態賭徒比率
邊緣青年: 22%
中學生: 1%

熱門賭博活動
啤牌、麻將、大小、六合彩

平均賭博金額
邊緣青年: 672元
中學生:不適用

資料來源:中大社會學系


的士司機投注世盃輸 80萬

2010年07月06日

【本報訊】路德會青亮中心調查發現, 43%受訪的士司機有病態賭徒的特徵;向中心求助的戒賭個案,自上月世界盃開打後,較 5月急升 110%,有求助者在世界盃未打完,已輸掉 80萬元。
提供戒賭輔導服務的路德會青亮中心,去年底至今年初,在新界東及荃灣街頭,隨機向職業司機就賭博問題進行問卷調查。

43%有病態賭徒特徵

128名被訪的士司機中, 55名( 43%)最少有五項病態賭徒特徵,分別是經常與朋友賭博、貪性不知輸、營業期間賭博、輸錢講大話及輸錢後失眠。
路德會助理執行總監鄧錦標說, 66.1%受訪的士司機表示營業時收聽賽馬或賽球; 61.8%認為現金交收的營業方式方便賭博; 49.1%等客時刨馬經及睇波經; 46.9%常與行家交流賭博心得; 43.4%承認行家賭風普遍。
工聯會汽車交通運輸總工會的士分會主任杜燊棠說,的士生意難做,司機以賭減壓情況普遍。做了 26年的士司機的胡炳泉說,過去無所不賭。輸錢後欠大耳窿大筆賭債,親友出手相助還錢。合指一算最少輸去等如 10部的士價值的金錢,戒賭後要還債 10年。
路德會輔導員黃河山說,上月世界盃開鑼後,戒賭求助個案增至 192人,較 5月的 91人急升 110%。當中有一名年約 30歲求助者,單在世界盃投注便輸去約 80萬元,連同英超共輸去 120萬元。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疑夢遊墮樓 少年「肥膏」保命

疑夢遊墮樓 少年「肥膏」保命
(明報)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懷疑夢遊時從沙田 禾輋村墮樓的15歲少年黃維安,昨仍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目前已清醒,情况穩定。黃父懷疑安仔在家睡覺時夢遊症發作,走出家門攀越圍欄,由9樓墮下3樓天橋頂部受傷,醫生指少年幸有「肥膏」頂住,墮樓時未有傷及內臟,僅手腳斷骨及皮外傷。

黃維安在台山商會中學就讀中四,由於身形較壯碩,街坊都稱他為「肥仔」。黃父透露,安仔4歲開始患上夢遊症,曾數次病發,但4年前開始再沒發作,由於小時候求醫時,醫生表示夢遊症長大後會自動痊癒,故家人沒特別理會。

黃父懷疑安仔是夢遊症發作,走出家門攀越圍欄由9樓墮下受傷。他否認兒子有自殺傾向:「幾天前才開心地跟我分享笑片,情緒完全無問題。」黃父希望待安仔情緒及身體穩定後,才向他了解真相。

李誠:收利器鎖露台 防意外

安仔前晚墮樓送院救治,一度情况危殆,至昨午已趨穩定。黃父透露,由於天橋頂有瓦磚,他引述醫生稱,安仔有「肥膏」墊住,未有傷及內臟,只是右手臂及左手腕斷骨,兩臉擦傷,是不幸中大幸。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大部分睡行症(夢遊)患者只會做出簡單的動作,例如兜圈及行路,不會打電話或開鎖。但他提醒患者的家人,在患者睡覺附近,最好收起利器及鎖好露台。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大學醫護學額倡加兩成

大學醫護學額倡加兩成

(明報)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政府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增加380個大學學額,部分可撥供院校開辦醫護專業課程,應付本港未來對醫護人手的需求。多間大學的醫護學系建議,護理學及物理治療等專業課程應最少增加一至兩成學額,並立即展開10年醫護人手規劃,才可配合醫療融資等政策。

理大 :物理治療師嚴重不足

教資會每3年周期檢討大學學額,最快下月啟動2012年至2015年周期的檢討,要求8間資助院校提交建議,競逐前日施政報告提出的380個新增大學學額及2000個高年級銜接學額,方向包括增辦醫療及新興產業課程。

理工大學 康復治療科學系講座教授陳智軒表示,學系早年因政府財困而被削資,多年來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課程學額別只有46個和70個,人才供應不足下,使近年本港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嚴重不足,他說﹕「除公營機構外,許多老人中心、志願團體亦對兩者需求甚殷。」

他建議,政府應增加本科生學額15%,同時資助大學為上述兩種專業開設2年制碩士課程,增加培訓醫護人員的速度,必要時大學可將碩士課程改為自資課程,避免人才供應受政府財政影響。

中大:不能即時解決「醫生荒」

不過,中文大學醫學院長霍泰輝擔心,政府最快在2012年才增撥學額培訓醫生,雖然學院會盡量配合,但不能即時解決「醫生荒」,「學生2012年起入學,6年後完成本科訓練再實習1年,若再加上6年專科訓練,很可能待2025年後才能服務市民」。他稱,兩年前教資會已額外增撥35個醫科學額給中大,相信3年後醫生供應將有所增加,紓緩醫生短缺。

護士同樣面對人手短缺問題,立法會 衛生服務界議員兼公開大學 護理學課程主任李國麟 指出,現時本港每年培訓約1600名護士,至2012年可望增至2000人。他認為,隨著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私營醫院對醫護人手需求或有增加,政府有必要做好未來10年的人手規劃,以確保護士供應穩定。

明報記者

醫健:思覺失調男比女遲求醫

港大醫學院及香港賽馬會合辦的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去年起透過醫院管理局轄下十一個精神科門診,收集一百八十三名思覺失調患者數據,年齡介乎二十六至五十五歲。結果發現,患者從病發至求診期間整體中位日數長達九十三天,其中男性中位數為二百四十九天,女性為八十七天。新加坡的整體中位日數為一百廿天,澳洲的約為五十一天。

思覺健康計劃總監陳友凱表示,整體患者於病發三個月後求診並不理想,因病情可於一個月內急速演變,如患者做出危險或攻擊行為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

他說,男性延誤求診情況嚴重,延誤最久的極端個案長達三年,這與男性性格不擅表達和求助有關,「可能男性已經係屋企話事人,家人無法說服佢。」

治療效果女比男較佳

研究並發現無論治療前後,男性患者都呈現較多思覺失調病徵,其中在發病前,男性患者較多出現類似精神分裂性格,即孤僻、多疑等,以廿八分為最嚴重標準,男性達十點一分,較女性高出約一分。

在一至兩個月的藥物治療後,女性的治療效果同樣較佳。研究測試患者在治療後的病徵、社交及工作能力等,結果男性出現更多面無表情、孤僻的徵狀,而社交工作能力亦較低,以一百分為滿分,女性患者的社會及職業功能分數達六十一點九分,相比下男性患者只得五十六點九分。

睡眠不足抑鬱是成因

陳友凱稱,男女出現的差異可能與生物學有關,因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產生保護作用,穩定病情,令女性的病情較溫和。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林美玲稱,研究反映男性患者需要更多協助,因現時的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幻覺、妄想等問題,建議日後可再針對患者的孤僻、社交問題症狀進行治療。導致思覺失調症狀成因眾多,包括睡眠不足、酒精、藥物、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老人癡呆正名腦退化症

賽馬會耆智園今年四月起舉行「癡呆症正名比賽」,在接獲的一千三百個參賽作品中,昨正式宣布選出「腦退化症」取代癡呆症之名。高黃美芸指,高錕目前的病情穩定,對任何事物均感好奇,更會進行網球、乒乓球等運動。高太指,高錕精神良好,對於患上癡呆症後經常被指「你係傻咗」感到很不開心,她認為正名「好啱」。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亦指,癡呆症之名有歧視成分,會影響病人及其家屬怯於面對大眾,新名可減低歧視,令社會更關心此問題。

賽馬會主席施立信表示,隨着人口老化,六十歲以上患有「腦退化症」的患者在二○三六年推算將達二十八萬,情況令人關注。

為腦退化症患者提供服務的耆智園,過去十年已為二萬名患者服務。耆智園總監郭志銳表示,「腦退化症」患者患病初期屬「正常人一個」,只是記憶力較差,但絕非癡呆。他指,「癡呆症」正名後,並非強迫全港使用新名,但耆智園稍後會與十八個支持機構成立執行小組,推廣新名稱。他續指,為了向剛診斷患有腦退化症的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更多支援,耆智園計劃成立社區支援中心,教授處理知識及如何尋找支援服務的資訊。 

得獎小五生 外公經歷獲靈感

提出「腦退化症」名稱而獲獎的寶血思源學校小五生陸子庭表示,外公過往亦曾「唔識路返家」,但他並非癡呆,只是記性較差,故想出此得獎名字。陸太指,過往對腦退化症認識甚少,初期並未意識到父親患上此症,即使他長時間未有返家,也只認為他是「想行耐啲」,結果他患病兩年後才確診,她希望社會人士更關注

早期思覺失調 四成人忘服藥

早期思覺失調 四成人忘服藥

(明報)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一項研究指出,早期思覺失調患者忘記服藥及自行停藥的情况,較長期患者的比率高出約一倍,醫生亦難以察覺。香港大學 李嘉誠 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陳友凱指出,部分患者停藥後再復發,或會令病情出現變化,難以根治。

致病情變化更難根治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早前訪問了484名精神科門診患者,當中229人為發病時間少於5年的早期思覺失調患者。結果顯示,近四成早期思覺失調患者曾忘記服藥,兩成半更自行停藥,比率較長期患者的17%及14%高出一倍。陳表示,由於早期患者未經歷過復發,且初期服藥後病情有好轉,故以為毋須依賴藥物。

停藥因憂副作用誤以為好轉

除了以上兩點,部分病人亦會憂慮副作用等問題或感尷尬,未找醫生商量就自行停藥。陳友凱解釋,治療思覺失調的藥物或會令病人出現手腳活動緩慢、體重增加或容易疲倦等副作用。患者可與醫生商量轉藥,「總有一種適合患者,又能控制病情。」

陳小姐自14歲起已現情緒不穩,由起初擔心日常瑣事,到後來覺得被政治逼害,直至入讀大學前的暑假求醫方確診患強迫症。惟陳母對女兒病症感羞恥,反對她接受治療,更丟掉其藥物,令陳小姐其後3個月未有藥物服用,病情惡化,影響學業。後來她雖有堅持服藥,但畢業後她怕被上司得知病情,故自行停藥,2年後病情又復發,更需入院治療。

女患精神病 母感羞恥丟藥

陳友凱表示,社會人士對思覺失調的誤解,令患者害怕求醫,他建議政府加強教育市民對此病症的認識,而醫生、患者及家屬亦應加強溝通,協助患者接受治療。陳又指出,患者於停藥初期一般不會有異樣,醫生難從臨床上辨別病人自行停藥或忘記服藥。他說,患者一般於停藥後1至3年內會復發,僅少於一成未有再病發,「曾有患者於停藥後復發,認知功能受損,再服藥也沒法根治」。

思覺失調 勿自停藥

思覺失調 勿自停藥

思覺失調每年約有700宗新症,一項調查發現,有近四成早期思覺失調患者出現忘記服藥,亦有兩成五患者自行停藥的情況,這樣會導致病情反覆或復發。

17歲的Kitty(化名),性格文靜,去年與家人觀看有關精神病的節目時,Kitty說出自己有時聽到「有人」與她談話。她做功課時,會有一把聲音告訴她:「不要做吧!做與不做都是不懂的呢!」及後Kitty與社工談及有關情況時,社工建議Kitty前往精神科求診,醫生確診Kitty患上思覺失調,需接受一至兩年的療程。
初期Kitty有依照指示服藥,病情受到控制,可是,Kitty服藥後體重驟升,加上她覺得自己已康復,便自行停藥。
香港思覺失調學會(基金)主席、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陳友凱教授進行一項思覺失調患者對藥物依從性的研究,訪問了484名精神科門診患者,其中229人為早期思覺失調患者,即發病時間少於五年,另有255名為長期思覺失調患者,即發病時間多於五年。
患者自覺康復停藥
結果顯示,早期思覺失調患者佔38%,而長期患者則為17%;至於自行停藥的患者中,早期思覺失調患者佔25%,而長期患者有14%。另外,有36%的早期患者因感到尷尬而停藥。
事實上,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對其病情控制及康復有着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早期患者,如能按處方接受治療,可有效改善病徵、減少日後復發的問題及增加康復的機會。
事實上,醫生一般難以在臨牀上識辨出患者有否停藥,因此建議醫生及家屬可加強相互的溝通,以更全面跟進患者的服藥情況。

思覺失調服務擴至成人

思覺失調服務擴至成人

(明報)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05:10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加強精神科及兒科服務,將「思覺失調」服務計劃擴展至25歲或以上成人、增撥資源購買精神科新藥和支援嚴重精神科病患「個案管理」計劃再推展至多5區,而有400張床的兒童醫療中心擬於2016年完成,由公營、私營和大學三方合作。。

鑑於15至25歲青少年的「思覺失調」服務計劃成效不錯,政府擬將計劃擴展至25歲或以上成人,估計每年可治療1000人。若有成人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幻覺幻聽,可致電醫管局 熱線,醫管局可安排快期門診初步評估。

增資源買精神科新藥

鑑於新型精神科藥物價錢比較貴,尤其是第二線新藥價錢更貴,但新藥副作用較舊藥相對少,病人多希望醫管局處方新藥,政府擬增撥資源購買精神科新藥改善服務。另外,支援嚴重精神科病患「個案管理」計劃明年再推展至額外5區,包括東區、深水埗、沙田 屯門 和灣仔共5區,至2012/2013年推展至18區,16,000人受惠。

精神病患支援計劃擴至八區

精神病患支援計劃擴至八區
2010-10-14

【大公報訊】本港近年來接連發生精神病患傷人事件,引起公眾關注精神病康復者的支援。《施政報告》提出,擴大醫管局的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在下年度推展至額外五個地區,並加強對自閉兒童及思覺失調成年人的支援。行政長官曾蔭權又呼籲地區領袖及居民多理解及支持,令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可順利運作。

醫管局精神科個案經理計劃分三年推行,今年四月已在觀塘、葵青和元朗開展,至今有二千一百人受惠。《施政報告》稱,有關計劃在下年度推展至另外五個地區,包括東區、深水埗、沙田、屯門和灣仔,需額外增加八十至一百名精神科護士,屆時會有六千名病人受惠,計劃最終在二○一三年推展至全港十八區,相信可支援四成嚴重個案。醫管局還將修訂精神科藥物處方指引,減省行政手續,令醫生可使用更多副作用較少的新精神科藥物。

《施政報告》亦提出,醫管局會增加人手協助自閉兒童,包括精神科和兒科醫生、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由跨專業團隊協助自閉症兒童和家長。另外,教育局將推行一個為期三年的試驗計劃,初步構思邀請收錄較多自閉症學生的中、小學參加,以加強自閉症學生的溝通和學習能力,詳情容後公布。社會福利署則會增加學前服務名額,為他們提供早期介入訓練。

此外,醫管局將擴大思覺失調服務計劃服務對象,由青少年擴展至二十五歲或以上的成年人;而老人科外展服務於隨後三年會逐步加強,並於下年度涵蓋另外約八十間安老院舍。

政府在本月在全港十八區開展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行政長官曾蔭權說,將會加強中心人手以處理更多的個案。他表示,現時只有天水圍設立永久會址運作,其餘的中心只能在臨時會址提供服務,希望地區領袖及居民多理解及支持,以協助各機構盡早覓得永久會址。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氣功治抑鬱 功效同用藥 練12周 壓力指數降三成

(明報)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練功治病,未必只屬武俠小說中的情節。理工大學最近以科學研究證實,練氣功有助對抗抑鬱症,接受研究的患者習練氣功12星期後,腦部的 壓力指數皮質醇及血清素均分別降低約三成,作用與抗抑鬱藥物相若,更可避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負責研究的專家希望,研究可為抑鬱症病人帶來治療的新曙光。

理工大學數月前在《心理生理學期刊》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刊登有關研究。負責的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曾永康博士表示,口水中的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指數愈高反映壓力 指數愈大;血液內的血清素太高,反映腦血清素不足,此兩指標水平太高均屬抑鬱症徵狀。研究招募了57名患上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把他們隨機分為兩組, 當中33人習練氣功「八段錦」,每周耍3次功法,12周之後,研究人員替患者抽血及化驗口水。

有助腦部放鬆減壓

結果發現,練習氣功「八段錦」的組群,皮質醇指數較12周前減少了27%,血清素則減少30%,反映其腦部負面情緒及壓力反應均有改善,作用與抗抑 鬱藥物相若;沒有習練氣功的對照組,改善則並不明顯(見表)。曾博士解釋,練氣功的原理在於調心調息、暢通經脈和靈活筋骨,做到修心養身的功效,有助腦部 放鬆減壓,相信從而減低了患者腦部負面因素產生的損害。

他指出,本港患上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很多,徵狀包括不想與人溝通、失眠、胃口欠佳和自覺做人無意義等,但又未嚴重至要服藥治療,「無論是獨居長者或與家人同住,這類長者其實好多,特別是患了其他慢性病的人,更加自覺每日都在等死」。

長者練氣功改善身心健康

他認為,家人可鼓勵長者培養練氣功的習慣,改善身心健康。曾永康又補充,目前抗抑鬱藥副作用多多,希望研究能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早期思覺失調患者易忘服藥

早期思覺失調患者易忘服藥

(明報)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12:35

一項調查顯示,早期思覺失調患者容易因為忘記服藥,影響病情。

香港思覺失調學會基金研究480多名思覺失調患者,發現早期患者,較長期患者,更經常忘記服藥或因不想別人知道自己患病而自行停藥,但這類情況有三分之二病例,醫生都無法識別。

研究人員建議醫生與患者和患者的家屬加強溝通,了解患者服藥情況,以及增加醫護人員,為患者和家屬提供適切支援。

(即時新聞)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研究:手指長短反映學習力

研究:手指長短反映學習力

(明報)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12:25

英國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無名指與食指的長短,可反映學習新技術的能力。

英國巴斯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150名電腦系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生理數據。結果顯示,那些無名指比食指更長的學生,在學習技術方面的能力往往更強。

研究指,無名指與食指的相對長度,能反映出胎兒在母體中接觸睪丸激素的程度,接觸睪丸激素愈多,無名指相對就更長。而這種激素對大腦發育的影響,又會導致學習新技術時的能力差別。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119名文科學生在學習技術方面的表現。結果也顯示,那些無名指相對食指較短的學生,在學習使用電腦等方面的新技術時往往有更多的焦慮情緒,表現出「技術恐懼症 」。

進行研究的布羅斯南博士說,這是很有趣的發現,手指的長短居然和學生在學習技術方面的能力具有相關性。

研究報告將發表在新一期《性格與個體差別》學術期刊上。(新華社

黃毅力 力筆從心 現世代年輕人

現今社會有一個大趨勢,就是年輕人多對電腦少見人,多聽音樂少說話,多玩電腦遊戲少運動,多玩樂享受 卻少發問少思考。如此趨勢下,年輕一族都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人際溝通能力不強,專注力薄弱,欠缺主動性與 耐性,而且習慣感官上的刺激多於理性及靈性上的內心思考,這便是今時今日香港普遍年輕人對待人生的模式。

而且,我們也會發現如今的年輕一代,似乎喜歡等待別人的協助與幫忙,在家等待雙親幫忙,在校等待師長引導,在社會則等待政府去安排,反而不 懂得「自求多福」與「幹實事」的道理,不知是否傳統教育制度遺留下來的惡果,抑或是自幼便活於「溫室」中長大,即使眼前環境或所面對的未如理想,也只有不 停在埋怨,有問題不懂自己尋找答案,更不會想想自己可以做些甚麼,去改變眼前的困局。造就出這樣的孩子,大概為人父母的都無法逃避這個責任,歸根究柢其實 與我們作父母的一輩以及社會的轉變有莫大關係。

香港社會經濟與發展已成熟穩定,縱然貧富懸殊問題仍日益加劇,但本港的人均收入還是較往昔為高,富裕家庭亦相對增加;因此,年輕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總能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先別說到有富豪父母庇蔭那麼誇張,單是「有瓦遮頭」,衣食無憂的經已不少。

這些青年既然毋須為口奔馳,生活自然「有得揀」,大可選擇做個短暫的量地官「休養生息」一番,又可當個長年隱居的「宅男」、「宅女」,終日活在虛擬世界中與遊戲角色談戀愛,更甚者可以長期領取綜援福利,全職做個「大食懶」,享受人生!

要駕馭這群年輕人,作為中層管理者就要先了解他們的特性,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然後再針對性地改變他們的意念,首要當然是先協助他們改善最普遍又最 重要的人際溝通方法,以及做人處世的態度,協助他們步入這個社會,更要讓他們尋找到自求多福的力量,由他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人生。

每日金句:早醒三朝成一日。

黃毅力

===========

前幾日難得返工時已經在派都市日報而睇到呢一份文章。

「....我們也會發現如今的年輕一代,似乎喜歡等待別人的協助與幫忙,在家等待雙親幫忙,在校等待師長引導,在社會則等待政府去安排,反而不 懂得「自求多福」與「幹實事」的道理,不知是否傳統教育制度遺留下來的惡果,抑或是自幼便活於「溫室」中長大,即使眼前環境或所面對的未如理想,也只有不 停在埋怨,有問題不懂自己尋找答案,更不會想想自己可以做些甚麼,去改變眼前的困局。...」

根本就是寫照~

是自己已經不再是年輕的一代,還是我自己根本未有覺察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18區精神健康中心下月啟用

18區精神健康中心下月啟用

(明報)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將天水圍 首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安泰軒」的模式擴至全港各區,社會福利署 長聶德權向本報表示,社署 已完成整合各區的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工作,下月起全港18區將設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預計可服務約2萬名社區精神病者,惟其中多達18間中心仍未找到永久會址,居民反對是原因之一。

去年3月在天水圍成立的「安泰軒」運作一年,約為400名精神病者及疑似個案提供服務,負責機構新生精神康復會服務協調主任梁燕玲坦言,舊有服務是 針對疑似精神病人、確診出院精神病患者,以及病情穩定、有家人照顧的社區精神病人,分別由不同單位提供服務,綜合服務中心則可由病人出院或將疑似病人轉介 醫生跟進,以至教育病人對其病患和精神科藥物的認識、覆診跟進,以及其後的復康工作訓練等,均可「一條龍」提供。

一站式服務 減省轉介

社署署長聶德權說,綜合中心除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減省轉介,亦會提供社區精神健康教育、外展、日間訓練和職業治療等,聯繫及融入社區,並配合醫管局 「個案管理計劃」,加強支援社區嚴重精神病患者。「居民若發現鄰舍精神病者病情有異,可聯絡中心及早跟進。」

10月開始,社署會委託11間一直從事社區精神支援服務的社福機構,在全港18區設立24間(21隊人)服務中心,每間服務中心覆蓋約33萬人口,每隊人至少要服務900名精神病人及疑似精神病者,未計病人家屬及外展服務接觸的社區人士。

資源方面,每支由17人組成的服務隊伍(包括11名專業人員如社工、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加上6名活動工作人員),將有600萬元撥款,整體社區精神健康服務撥款,會由每年約6500萬元,增加逾一倍至1.35億元。

居民不支持 選址難度大

「利民會」總幹事馮祥添說,他們負責營運黃大仙 和東區兩所綜合中心,但在舊區找不到較大福利用地作選址是第一大難題,其二是即使有地,再要過居民支持一關,「難度的確相當大!」,他們現只能利用該會中途宿舍處所作中心服務點。

聶德權承認,目前只有「安泰軒」和5間「精神康復者訓練及活動中心」,可作綜合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永久會址,當局會努力協助機構尋地,並讓市民明白設立中心的好處。

明報記者

模擬情景訓練 教小孩理解別人

模擬情景訓練 教小孩理解別人

(明報)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東華三院樂展坊今年4月以逾百萬元裝修 灣仔會址,包括設計情景及社交訓練室,從模擬情景入手,改善孩童社交技巧。其中的港鐵模擬車廂有真實的列車椅和鏡子,方便學童「入戲」,當孩子在車廂遇到衝突和推撞時,導師便可教學生如何理解別人情緒。

樂展坊前身為東華三院高黃慕貞紀念全人健康中心旗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服務部,於2007年開始加強學童輔導。中心的灣仔會址在今年4月以逾百萬元裝修,引入設計情景及社交訓練室、多感覺訓練室、肌能活動室等,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

樂展坊社工崔惠英指出,社工會運用鏡子,教學童了解自己的表情和動作,例如平日難留意別人的眼神、表情動作等,透過鏡子加深認識自己。

中心由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社工組成,提供社交技巧訓練、感覺、改善讀寫障礙等服務,治療服務收費由每月約1000元至數十元不等。

新管理文化

新管理文化

(星島)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06: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 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青山,是典型的政府醫院,沒有現代化設施、資源缺乏、人手不足,卻住了二千多個院友。那時全院只有二十多個醫生,每人手上有百多院 友,還要兼顧每星期一、兩節的門診。幸好,那時的員工都充滿熱誠,多看幾個病人也從不計較,只要病者盡早得到最適合的治療就好。

  那時,醫院裏沒有電腦,醫生房擱著一台打字機,所有精神報告是手寫再經秘書小姐打字再由醫生簽名後寄出,全院就只有一個院長秘書,服務二十多個醫生。

  醫管局 成 立並接管醫院之初,要在醫院推行「新管理文化」,拜訪硬銷新管理文化的是一位徐先生,是醫管局的高層,同事口中便說他是鍾Sir身旁的大紅人,互相囑咐千 萬不要開罪他。已記不起他來過多少次,只記得每次他也強調:「新管理文化可以提高效率,效率高了,每個人花在工作的時間少了,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工作壓 力減輕,滿足感增加……」

  一位護士長忍不住問:「我的病房有一百三十個病人,每更只有四個護士上班,請問怎樣再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呢?」

  徐先生大概見得太多前線員工,他不假思索地回應:「先別否定改善的可能性,不然便沒有可能得到改善;大家或者會同意,即使我們很努力把事情做得很好,我們總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另一位護士長立即表示不滿:「徐先生,你似乎坐在雲端說風涼話,完全不了解我們的情況,我們做事已很有效率,試問世上有哪所醫院可以由四個護士照顧一百三十個病人呢?要提高效率,是不是只要三個護士看著百多病人呢?希望你能告訴我怎樣才可以辦得到。」

  徐先生見過世面,怎會被一個村野護士難倒呢?他不慌不忙地回應:「X先生,你不愧為HA最珍貴的人才,你肯表達不滿和意見,這個制度才會完善,服務才 會有改進。過往實在太多人因循苟且,不思進取,讓病人留在醫院,弄至每個病房都過分擠逼,若每個人做好一點、多走一步,便會有更多病人出院,到時病房裏沒 那麼擠,同事便可以輕鬆一點……」

  一位顧問醫生把臉拉得很長,卻平靜說:「你說因循苟且的人大概包括我。我在這裏二十多年,每天跟同事想盡辦法把病人送回社區,到頭來你卻指我們不思進 取、沒有效率!你大概不知,不少病人病了後連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失去,更有病人有嚴重自殺傾向甚至會傷害別人,你叫我們把病人送出去,你是否願意承擔出院後 出事的責任?」他笑答:「病人出院是醫生的專業決定,不是我們搞管理的可以影響的。」

  tsangfk@netvigator.com

  (依心集 曾繁光)

醫局懶理精神病人死活

醫局懶理精神病人死活

港府被指欠缺長遠精神健康政策。在青山醫院服務逾二十年、將轉為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 科醫生曾繁光昨炮轟醫院管理局以至港府官員缺乏遠見,制訂政策只抱「搵快錢」心態。他指診治精神病患者的時間太短,當局卻無動於衷,「麻木不仁」。他又批 評醫管局引入醫院認證計劃,只訂立最低服務標準,忽視醫護人員專業水平,無助提升本港醫療質素。

曾繁光昨接受電台訪問時狠批醫管局及政府高層沒有遠見,制訂政策時過分着重成本效益。他對此感痛心,「香港公共管理係一種炒作、搵快錢心態,淨係做 好自己嗰份,管理上急於求成,咁對社會同病人未必有利。」他指醫管局引入醫院認證計劃只為醫院運作訂立最低標準,純以「數人頭」方式衡量服務,無視醫護人 員專業水平及診症質素,「淨係叫醫生跟指引。精神病新症要先用舊藥,到副作用好勁先准用新藥,咁樣做等同自殺!病人唔會再信醫生。」

他說,精神病人只得數分鐘覆診時間,醫生沒足夠時間與病人溝通。醫管局管理層明知問題在於人手不足,卻一直無加聘人手。他認為,醫護人員要有人情味,否則「病人覺得你淨係想做好份工,如果佢唔信你,可能有副作用就自己停晒藥,但都呃住你。」

聯席請願 盼有長遠政策

離開公立醫院,曾繁光坦言最捨不得一班病人。他指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有不少歧視,嚴重精神病患者佔整體人口百分之三,與其逃避,不如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促請當局加強公眾教育,並做好醫療融資,應付未來人口老化需要,改善精神科用藥政策及加強心理治療服務。

另外,約二十名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代表昨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曾蔭權於施政報告交代長遠精神健康政策,及制訂五年服務計劃。聯席 指,精神病人數目持續上升,首次求診人數每年超過二萬五千人,輪候時間卻愈來愈長。雖然首次求診輪候期維持四至五星期,但最長的覆診期由○五/○六年的八 十一周延長至○八/○九年的一百一十二星期。

曾繁光轟醫局麻木不仁

【本報訊】港府被指欠缺長遠精神健康政策。在青山醫院服務逾二十年、將轉為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昨炮轟醫院管理局以至港府官員缺乏遠見,制訂 政策只抱搵快錢心態。他指診治精神病患者的時間太短,當局卻無動於衷,麻木不仁。他又批評醫管局引入醫院認證計劃,只訂立最低服務標準,忽視醫護人員專業 水平,無助提升本港醫療質素。

漠視醫護專業水平

曾繁光昨接受電台訪問時狠批醫管局及政府高層沒有遠見,制訂政策時過分着重成本效益。他對此感痛心,「香港公共管 理係一種炒作、搵快錢心態,淨係做好自己嗰份,管理上急於求成,咁對社會同病人未必有利。」他指醫管局引入醫院認證計劃只為醫院運作訂立最低標準,純以 「數人頭」方式衡量服務,漠視醫護人員專業水平及診症質素,「淨係叫醫生跟指引。精神病新症要先用舊藥,到副作用好勁先准用新藥,咁樣做等同自殺!病人唔 會再信醫生。」

他說,精神病人只得數分鐘覆診時間,醫生沒足夠時間與病人溝通。醫管局管理層明知問題在於人手不足,卻一直無加聘人手。他認為,醫護人員要有人情味,否則「病人覺得你淨係想做好份工,如果佢唔信你,可能有副作用就自己停晒藥,但都呃住你。」

離開公立醫院,曾繁光最捨不得一班病人。他指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有不少歧視,嚴重精神病患者佔整體人口百分之三,與其逃避,不如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另外,約二十名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代表昨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曾蔭權於施 政報告交代長遠精神健康政策,及制訂五年服務計劃。聯席指,首次求診人數每年逾二萬五千,輪候時間卻愈來愈長。雖然首次求診輪候期維持四至五星期,但最長 的覆診期由○五/○六年的八十一周延長至○八/○九年的一百一十二星期。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曾繁光說公立醫院進行認證並不健康

曾繁光說公立醫院進行認證並不健康

(商台)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09:51

青山醫院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在本台節目表示,醫管局 為 減低醫療事故風險而進行的認證計劃,並非健康的管理文化。他說,認證制度只是建立最低水平標準,不代表為病人提供高質素服務,認證亦不能反映醫護專業水平 及診症質素,若公共醫療只考慮成本效益,對病人無好處。 曾繁光說,整個政府管理層欠缺遠見,只著重「搵快錢」,並非為長遠社會利益出發,目前公營醫療體系的問題,只需增加資源就可以解決,但醫管局管理層無視問 題,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