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網上世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網上世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安慰劑的厲害

大腦決策手冊: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

How We Decide


第5章
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情境16
選果醬、買住宅,
道理都一樣

《消費者調查報告》(Consumer Reports)每次測試產品時,都會遵守一套嚴格的規則。首先,工作人員會請來一群該領域的專家。如果測試的是小轎車,他們會找汽車專家;如果是測揚聲器,他們會找聲學專家。然後,工作人員會把該領域相關的產品搜集齊全,並盡可能將商標遮蓋起來(這通常會耗掉一大堆膠帶),因為這份雜誌希望能保持客觀的立場。

1980年代中期,有一次《消費者調查報告》決定要進行草莓果醬測試。和平常一樣,編輯請來好幾位食品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品評員」。專家們以盲檢試驗來品嚐四十五種草莓果醬,根據十六項特性來評分,像是甜度、水果風味、口感以及塗抹展延性等等。然後再把各項分數加總起來,決定每種果醬的排名。

大學生對果醬的排名,與專家相去不遠
幾年後,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威爾森(Timothy Wilson)決定要以他的學生為對象,重做一次這個實驗。學生的品味是否與專家一致?所有人是否都同意某個品牌的草莓果醬最可口?

威爾森的試驗很簡單:他從《消費者調查報告》排名中,抽出第一、第十一、第二十四、第三十二、以及第四十四名的果醬,要求一群學生幫它們排名。結果是,大學生的品味頗能反映專家群的偏好。兩組人都覺得Knott’s Berry Farm和Alpha Beta這兩種品牌最好吃,Featherweight則緊追在後,是第三名。他們也同意,Acme和Sorrel Ridge是最難吃的兩種。

威爾森把學生的偏好拿來與《消費者調查報告》的結果比較,他發現兩者的統計相關係數為0.55,算是相當高的。所以,說到品評果醬,我們都是天生的專家。我們的腦袋自有辦法選出最能滿足口腹之慾的產品。

若還要解釋理由,結果就大不相同
但這只是威爾森的前半段實驗。他把同樣的果醬測驗用到另一組大學生身上,只不過,這次他要求學生順便解釋為何覺得某個牌子的果醬比較優。這些學生在品嚐果醬的同時,一邊填寫問卷,等於強迫自己去分析第一印象,刻意解釋自己的衝動偏好。結果,這些額外的分析嚴重扭曲了他們的果醬評等。

這一回,學生喜歡Sorrel Ridge(《消費者調查報告》中的最後一名),勝過專家最喜歡的Knott’s Berry Farm品牌。他們與專家群在偏好上的統計相關係數也陡降到0.11,這代表專家的評等與學生深思過的評等之間,毫無相關性。

威爾森認為,對草莓果醬「想太多」,會害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各種其實並不重要的事項上。我們的理性腦,忙著搜尋某種果醬勝過另一種的理由,而不是單純傾聽我們本能的偏好——最好的果醬,會伴隨最正面的感覺。

譬如說,某人可能注意到Acme牌子的果醬特別容易塗抹,所以他就給很高的評分,即使他並不真正在意果醬是否容易塗抹。又或者某人可能留意到,Knott’s Berry Farm果醬的質地很粗,這一點似乎不太好,即使她之前從未真正想過果醬的質地。但是果醬質地不夠細緻,聽起來似乎是嫌惡的好理由,所以她就改變了偏好,以便反映這項錯綜複雜的邏輯。於是,那些人會說服自己去喜歡Acme果醬,勝過Knott’s Berry Farm的產品。

這個實驗說明了只依賴理性腦的危險。過度的分析,確實可能出問題。在不當的時機過度思考,有可能切斷你的感情智慧,而其實感情更擅長評估真實的偏好。結果,你失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能力。你便選擇了錯誤的果醬。

挑海報,也有類似情形
這個果醬實驗很令威爾森著迷。這似乎與西方思想裡的一個基本信條相左:精確的自我分析能帶來智慧,就像蘇格拉底那句名言:「不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蘇格拉底顯然不知道什麼是草莓果醬。

但是,食物有可能是特例,因為人類一向很不擅長解釋自己的偏好。所以威爾森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

這一次,他找來大學女生,要她們挑選最喜歡的海報。他提供了五個選項:一張莫內的風景畫、一張梵谷畫的紫色鳶尾花,另外是三張令人會心一笑的貓咪海報。在做決定之前,把這些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為非思考組:她們得到告知,只要幫每張海報評分即可,分數從1到9。第二組則負有較難的任務:在幫每張海報評分之前,需要填問卷,解釋為何喜歡或不喜歡那張海報。做完這個實驗後,每個女生都可以將她最喜歡的海報帶回家。

這兩組女生的抉擇大不相同。非思考組的女生,95%都選擇莫內或梵谷的畫,她們憑直覺選了藝術作品。而在選擇前必須先思考的那組女生,幾乎平分成兩半,一半選擇藝術作品,一半選擇貓咪海報。

要怎樣解釋這種差異?「在注視莫內的畫作時,」威爾森寫道:「大部分人都會油然生出一股正向反應。但是,當他們開始思索,為何會有這種感覺時,他們想到的、且最容易用文字表示的,卻可能是某些顏色不很討喜,而且畫作的主題,例如乾草堆,也頗無趣。」於是這些女生最後就選擇了有趣的貓咪海報,只不過是因為這些海報給她們更多能解釋的理由。

幾週之後,威爾森對這群女生進行後續追蹤研究,看看哪一組認為自己的決定比較好。果然,非思考組成員對自己的抉擇滿意度高出許多。選擇貓咪海報的人,有高達75%都感到後悔,但是卻沒有人後悔選了藝術海報。事實證明,那些傾聽自己情緒所做的決策,強過那些依靠說理做出的決策。人們對自己想要的海報,思考得愈多,思緒受到的誤導愈厲害。自我分析會讓自覺變少。

我們買房子時,通常會犯同樣的錯
這個問題不只會影響無關緊要的小決定,像是選果醬,或是選一張便宜的海報。人們在做重大決定時,像是買房子,也可能想太多。荷蘭奈美恩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克斯特霍斯(Ap Dijksterhuis)就注意到,購屋時,通常也會犯下與草莓果醬實驗相同的錯誤,也就是他所謂的「加權錯誤」(weighting mistake)。

假設可以考慮兩個選擇:一個是市區的三房公寓,每天通勤只要十分鐘;另一個是郊區的五房別墅型住宅,通勤需要四十五分鐘。「人們常常會陷入長考,」迪克斯特霍斯說:「大部分人最後會選擇大屋。畢竟有第三間浴室或是額外的臥室,對於接待聖誕節來訪的祖父母非常重要,至於每天開兩個小時的車,好像也沒那麼慘。」

有趣的是,人們思考的時間愈長,那多出來的空間,就變得愈是重要。他們會想像各種狀況,例如開一場盛大的生日宴會、感恩節晚宴、多生一個小孩等等,郊區大宅變得不可或缺。值此同時,漫長的通勤時間,則顯得愈來愈不重要,至少抵不過多一間浴室的誘惑。

但是,迪克斯特霍斯指出,這推理其實反過來了:「多出來那間浴室,在一年當中起碼有362或363天是用不著的設備,反觀長時間的通勤,不久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例如,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某人上班或下班的單向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這人的薪水必須比通勤時間短的人高出40%,才能獲致相等的「生活滿意度」。另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經濟學家克魯格(Alan Krueger)主導了一項研究,調查德州的九百名職業婦女,發現通勤是一天當中最不愉快的時間。

然而,即便有這些統計數據,在美國,還是有20%的上班族每天的單向通勤時間超過四十五分鐘(超過350萬美國人,每天花費超過三小時在上下班的途中,而且他們還是通勤族當中增加最快速的一群)。根據迪克斯特霍斯的說法,這些人都是因為選擇住家地點時,沒有正確權衡相關變數,才讓自己活得這般辛苦。

就像試吃果醬的人有意識的去分析自己的偏好,結果卻被一些不相干的因素給說服了,例如,塗抹延展性以及質地;思前慮後的購屋人則太專注在一些比較不重要的細節上,像是坪數大小、浴室數目等(考慮「量化因素」比考慮「將來的情緒」,例如尖峰時間困在車陣的心情,來得容易)。準屋主往往以為,一棟郊區大屋能帶給他們快樂,即便代價是每天多花一小時的車程。但是他們錯了。

觀念10
安慰劑效應與預期心理

要了解「加權錯誤」的心智過程,也就是當你說服自己選擇錯誤的草莓醬時,腦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最佳管道是來自安慰劑效應的研究。很早以前,大家就知道安慰劑的功效驚人;在接受假的醫藥治療,例如服用糖衣假藥丸後,總有35%到75%的人病況會轉好。

幾年前,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韋格(Tor Wager)想要弄清楚安慰劑為何如此有效。他的實驗非常殘忍、直接:先對困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裡的大學生,施以電擊(受測者都有獲得合理的補償金,至少就大學生標準而言)。然後實驗人員發給半數受測者一種假的鎮痛乳霜,這種乳霜只是單純的護手霜,完全不含止痛藥成分。但是領到假乳霜的人卻宣稱,電擊造成的疼痛大大減輕了。安慰劑效應舒緩了他們的疼痛。

接著,韋格幫他們腦中控制這種心理流程的部位進行造影。他發現,安慰劑效應完全依賴前額葉皮質的刻意思考。當人們得知自己剛剛擦用了鎮痛乳霜,前額葉就會起反應,抑制負責反應痛覺的情緒腦部位(例如腦島)。因為受測者預期自己將會感覺比較不痛,結果就真的感覺比較不痛了。他們的預測,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安慰劑效應是很有力的自助來源。它證明了,前額葉皮質甚至有能力調節最基本的生理信號。這個腦袋部位一旦找到疼痛減輕的理由,譬如乳霜應該會讓疼痛紓解,那些理由就會強力扭曲事實。不幸的是,這個會讓痛苦暫時減輕的腦袋部位,也有能力誤導我們做出許多錯誤的日常決策。前額葉皮質不只可以將痛覺信號關閉,也可以讓那些大學女生忽略能夠引導她選擇最佳海報的情緒。在這類情況下,刻意的思考,反而會干擾良好的決策制定。

便宜的提神飲料,效果比較差?
來看看以下這個巧妙的小實驗。

史丹福大學神經經濟學家雪夫(Baba Shiv)讓一群人喝下一種提神飲料Sobe Adrenaline Rush,這種飲料被認為能提高警覺性與精力(瓶上注明,裡頭的糖與咖啡因成分能帶給飲者「超級活力」)。有些參與者付了飲料的全額費用,有些人卻以折扣價買到。

喝完提神飲料後,實驗人員要求參與者解一堆字謎。雪夫發現,付折扣價的人解出的題數,始終比付全價飲者的人少了30%。這些受測者認定,打折的精力飲料比較不夠力,即便這兩組喝的飲料其實一模一樣。「我們不確定得到的結果會不會是碰巧或失誤,因此我們一再重複這項實驗,」雪夫說:「但是每次的結果都一樣。」

為何便宜的精力飲料就比較不夠力呢?根據雪夫的說法,消費者通常都會淪為安慰劑效應的受害者。由於他們預期便宜的產品比較沒有效果,便宜的產品就真的比較沒有效果了,哪怕這種產品和更貴的產品完全相同。而這也是為何有品牌的阿斯匹靈,總是比小藥廠的阿斯匹靈有效,可口可樂嚐起來總是比廉價可樂好喝,即使消費者在盲檢試驗中根本分不出兩者的差異。

「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些普遍的信念,例如,便宜沒好貨,於是這些信念會轉化成對特定物品的特定期待,」雪夫說:「然後這些期待一旦活化,就會真正影響我們的行為。」理性腦會扭曲真實的感官,讓我們失去正確評估各種選項的能力。於是我們沒有傾聽由情緒腦所產生的可靠意見,反而順從理性腦的錯誤假設。

買紅酒,不要先看標價
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揭開了這種奇怪過程的神祕面紗。他們把實驗過程包裝成類似品酒大會,請二十人品嚐五種紅酒,酒瓶上都有醒目的零售價格,每瓶售價從五美元到九十美元不等。雖然他們告知來參加的人,這五種酒都不相同,但科學家其實沒有說真話:裡面只有三種不同的酒。譬如說,最先出場的是一種廉價的加州紅酒,分別標示為五美元(它真正的售價)以及四十五美元。然後請參與者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裡頭,品嚐每一種紅酒。

結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參與者一致認為,較貴的酒比較好喝。他們喜愛九十美元一瓶的酒勝過十美元一瓶的酒,而且認為四十五美元的酒要比五美元的便宜貨高明多了。

由於科學家安排受測者在功能磁振造影機器內進行品酒,受測者是透過不同的塑膠管子來品嚐,所以能夠直接觀察品酒者的腦部對不同紅酒做何反應。在實驗過程中,雖然許多不同的腦部區域都會起反應,但是看起來只有一個腦部區域是對價格、而非紅酒本身起反應,那就是前額葉皮質。

一般而言,愈昂貴的酒,愈能讓前額葉皮質部位興奮。科學家指出,這個腦部區域的活動可以改變品酒者的偏好,因此九十美元的紅酒喝起來似乎就比三十五美元的紅酒好,雖說這兩個瓶子裡裝的其實是同一種酒。

當然,這些受測者對酒的偏愛,顯然很可笑。他們沒有表現得很有理性,沒有以最低價錢換取最大用途,反而選擇花更多錢來換取同樣的產品。後來,科學家找來史丹福大學品酒社團的社員,重複這項實驗,竟然得到一樣的結果。這些業餘專家也同樣會受假標價所誤導。

「我們並不了解預期心理是多麼強大,」主持這項實驗的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經濟學家藍格(Antonio Rangel)指出:「預期心理真的可以調整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的預期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正如假設較貴的酒比較好喝,「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誤導。」

購物的決策,就交給情緒腦
這些實驗暗示,在許多情境下,我們對自己購買的產品知道得少一點,反而可以做出較好的消費決策。當你走進一家店,馬上就會受到各種資訊的團團包圍。即使是看起來很簡單的購物活動,也可能迅速變成認知上的困境。

看看那整排的果醬(一般的美國超市會擺設超過兩百種果醬),只要瞄一眼貨架,就可以發出一長串的問題:你應該買口感平滑的草莓果醬,還是低糖的草莓果醬?那些比較貴的果醬,有沒有比較好吃?還是該買有機果醬呢?

理性的下決策模式會建議我們,找出最佳產品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所有資訊納入考量,仔細分析展示架上的各種品牌。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來選擇果醬。但是這種方法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我們如果在超市裡花太多時間思考,反而有可能會唬弄自己,根據錯誤的理由,去購買錯誤的產品。

正因為如此,最佳的評論者,從《消費者調查報告》到知名品酒專家帕克(Robert Parker),一向堅持進行盲目評比。他們希望避開那些會騙人的想法,不讓預期心理來左右決定。前額葉皮質並不擅長挑選果醬、精力飲料或是紅酒。這類決策就好比高爾夫球的揮桿,最好由情緒腦來執行,情緒腦能自動做出裁決。

用這種「不理性的」方法去購物,可以幫我們省下一大筆錢。藍格和他的同事在替受測者完成腦部造影之後,再度要求受測者品嚐那五種酒,只不過這一次科學家沒有提供價格資訊。雖然受測者剛剛才指稱,標價九十美元的酒最好喝,現在他們的偏好卻完全倒過來了。當測驗是盲目進行時,受測者不再受前額葉皮質的偏見影響,結果最便宜的酒得到最高評等。那種酒並不是特級品,但味道最好。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About.me

About.me/hcf

A new type of profile.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約伯斯成功的12條原則

斯庫利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使約伯斯成功的12條原則:

1.漂亮的設計

斯庫利表示,他和約伯斯都喜歡漂亮的設計,而約伯斯還認為,應當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開始設計。他們曾學習義大利設計師,包括汽車設計師。他 們學 習汽車各方面的設計,包括舒適性、材料和顏色等,當時在矽谷沒有人這樣做。斯庫利表示,這樣做並不是他的想法,而是約伯斯的想法,不過當時他的專業背景是 設計。蘋果所做的並不僅僅是電腦,還包括產品設計和行銷設計,這是一個有關公司定位的問題。

2.用戶體驗

約伯斯總是會考慮這樣的問題,即產品的用戶體驗是怎樣?用戶體驗是一個端到端的系統,也與產品的製造、供應鏈、行銷和零售有關。

3.不進行小組討論

約伯斯曾表示:「如果他們根本不知道基於圖形的電腦是什麼,我怎麼可能詢問他們基於圖形的電腦應該是什麼樣?之前沒有人見過這樣的東西。」約伯斯認為,向他人展示一款計算器無助於解釋電腦的工作方式,因為跨越太大。

4.完美主義

約伯斯認為每一步都必須做好,他對一切事都講究方法,並且非常謹慎。約伯斯實際上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5.前瞻性

約伯斯認為,電腦將成為消費類產品。在80年代早期,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想法,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個人電腦只是體積小一點的大型機。這也是 IBM的看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個人電腦可能類似遊戲機,因為當時已有數款遊戲機面市。但約伯斯的看法完全不同,他認為電腦將改變世界,幫助人們獲得此前 不敢想像的能力。電腦並不是遊戲機,也不是將大型機小型化。

6.最小化

約伯斯的方法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他認為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應當做哪些事,而是你不應當做哪些事。他是一個最小化主義者。約伯斯總是在削減一些元素,使產品達到最簡的水準。當然,約伯斯並不是讓產品過分簡單化,他只是使複雜的系統簡化。

7.招聘最優秀的人才

約伯斯總能找到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他有領袖氣質,能吸引他人加入他的團隊。此外,他也能在沒有實際產品的情況下使人們接受他的看法。約伯斯總是去接觸那些他認為在某一領域最優秀的人才。他總是親自負責自己團隊的招聘,而不是將招聘工作交給其他人去做。

8.完善細節

約伯斯的一個理念是「改變世界」,另一方面約伯斯也非常關注細節,例如如何開發產品,如何設計軟體、硬體和系統,以及產品應當有什麼周邊設備。他總是親自參與廣告、設計和一切事情。

9.保持較小的規模

約伯斯不喜歡大公司,他認為大公司充滿官僚主義,缺乏效率。他將這些公司稱作「笨蛋」。約伯斯曾經認為,Mac團隊的成員不應該超過100 人, 因此如果有人想加入,那麼必須有人離開。約伯斯曾表示:「我無法記住超過100個名字,而我只希望與熟悉的人共事。因此如果規模超過100個人,那麼我們 必須改變組織架構,而我無法以那樣的方式工作。我喜歡的工作方式是我能接觸到所有事。」

10.拒絕糟糕的工作

斯庫利認為,蘋果就像一間藝術家的工作室,而約伯斯則是一名熟練的工匠。一名工程師曾經向約伯斯展示剛剛寫好的軟體代碼,而約伯斯在流覽了 之後 就表示:「還不夠好。」約伯斯總是迫使他人做到他們能達到的最好水準,因此蘋果的員工總是能完成一些他們原本認為無法完成的工作。

11.良好的品味

約伯斯與比爾•蓋茨(Bill Gates)等人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約伯斯有良好的品味。蓋茨等人總是關注那些能佔領市場的產品,推出的產品總是為了搶佔市場。但約伯斯從不這樣做,他認為應當做到完美。

12.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

iPod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反映了約伯斯對用戶體驗,以及整個端到端系統的關注。約伯斯總是關注端到端系統,他並不是一名設計師,而是出色的系統思考者。這在其他公司不多見,他們只希望做自己需要做的那一部分,並將其他部分外包出去。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http://sumyoungguy-fewofeet.blogspot.com/

http://sumyoungguy-fewofeet.blogspot.com/

雖然我唔係點睇電視,不過,剛剛在清留言時看到了。

想下載電視劇的朋友,過來這裡吧~!!

不過, 有了MYTVB之後, 這個還有什麼大作用??

清留言

雖然用左blogger 好耐, 但第一次醒起要清留言...
第時最多覆密D....

01. 最好(睇唔明)留言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27.html?showComment=1282594980307#c8863173858500166680

264個日文留言,我完全唔知點搭嘴~

02. 換LINK?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6/overcome-stress-and-challenge-7.html?showComment=1286172827735#c8024425921168327129

真係要知咩SITE先WOR...

03. iphone 用家發問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09/09/appcake.html

04. 紅會MC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html
明顯唔記得

05. 電腦新手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09/04/restaurant-city-on-facebook.html
ANS: www.facebook.com

06. readd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09/12/validation.html
其實都係VICTOR介紹我睇~

07. 英文唔明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html

08. 不知所言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27.html

09. 其實都只係新聞剪報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4139.html

10. 呢個應該真係LEON 爸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7/2.html

11. 佢真係睇左好多我既POST?!
http://hcf-tony.blogspot.com/2010/04/starfish-poem.html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畢業後的五年拉開大家差距的原因在哪裡?(轉)

畢業後的五年拉開大家差距的原因在哪裡?(轉)

Sean Liao 寫於 2010年9月30日 11:49

有 人工作,有人繼續上學,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一種幸運,真的受益匪淺,對我有很大啟迪,這篇文章將會改變我的一生,真的太好了, 希望與有緣人分享,也希望對有緣人有所幫助!看完之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特別激動,希望大家好好的珍藏這篇文章,相信多年以後,再來看這篇文章,一 定有不同的感覺。

正如"打工皇帝"唐駿說:"我覺得有兩種人不要跟別人爭利益和價值回報。第一種人就是剛剛進入企業的人,頭5年千萬不要說你能不能多給我一點兒工資,最重要的是能在企業裡學到什麼,對發展是不是有利……"

人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一個人在年輕時經歷磨難,如能正確視之,衝出黑暗,那 就是一個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緊的是先練好內功,畢業後這5年就是練內功的最佳時期,練好內功,才有可能在未來攀得更高。

出路在哪裡?出路在於思路!

  其實,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沒有社會關係,這些都不可怕。沒有錢,可以通過辛勤勞動去賺;沒有經驗,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去總結;沒有閱歷,可以 一步一步去積累;沒有社會關係,可以一點一點去編織。但是,沒有夢想、沒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讓人感到恐懼,很想逃避!

  人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方向。無論你多麼意氣風發,無論你是多麼足智多謀,無論你花費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會過得很茫然,漸漸就喪失了鬥志,忘卻了最初的夢想,就會走上彎路甚至不歸路,枉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誤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荷 馬史詩《奧德賽》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畢業後這5年裡的迷茫,會造成10年後的恐慌,20年後的掙扎,甚至一 輩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畢業這5年盡快衝出困惑、走出迷霧,我們實在是無顏面對10年後、20年後的自己。畢業這5年裡,我們既有很多的不確定,也有很多 的可能性。

  畢業這5年裡,我們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決定。

  迷茫與困惑誰 都會經歷,恐懼與逃避誰都曾經有過,但不要把迷茫與困惑當作可以自我放棄、甘於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擔,命 運更需要自己去把握。在畢業這5年裡,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創造精彩。無頭蒼蠅找不到方向,才會四處碰壁;一個人 找不到出路,才會迷茫、恐懼。

生活中,面對困境,我們常常會有走投無路的感覺。不要氣餒,堅持下去,要相信年輕的人生沒有絕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只要我們有了正確的思路,就一定能少走彎路,找到出路!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不少剛剛畢業的年輕人,總是奢望馬上就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然而,很多好工作是無法等來的,你必須選擇一份工作作為歷練。職業旅程中的第一份工作,無 疑是踏入社會這所大學的起點。也許你找了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那麼從這裡出發,好好地沉澱自己,從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價值的營養,厚積薄發。千里之行,始 於足下,只要出發,就有希望到達終點。

起點可以相同,但是選擇了不同的拐點,終點就會大大不同!

畢業這幾年,我們的生活、感情、職業等都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未來也充滿了各種可能。這個時候,必須學會選擇,懂得放棄,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使自己穩定下來。如果你不主動定位,就會被別人和社會"定型"!

   可以這麼說:一個人在畢業這5年培養起來的行為習慣,將決定他一生的高度。我們能否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是定位。你給自己定 位是什麼,你就是什麼。定位能決定人生,定位能改變命運。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只要一雙翅膀;灰姑娘變成美公主,只要一雙水晶鞋。

人的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有夢就"會紅",愛拼才會贏。只要不把自己束縛在心靈的牢籠裡,誰也束縛不了你去展翅高飛。

現實情況遠非他們所想的那樣。於是,當優越感逐漸轉為失落感甚至挫敗感時,當由堅信自己是一塊"金子"到懷疑自己是一粒"沙子"時,憤怒、迷茫、自卑就開始與日俱增。

其實,應該仔細掂量一下自己,你是否真是金子?是真金,手中要有絕活,才能上要有過人之處才行。一句話:真金是要靠實力來證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領修煉好了,才有資格考慮伯樂的事情 每顆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並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為一顆珍珠。

想要卓爾不群,就要有鶴立雞群的資本。忍受不了打擊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視和平淡,就很難達到輝煌。年輕人要想讓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須把自己從一粒沙子變成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

天有下雨與日出,人生高峰與低谷。

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只要拂去陰霾,就能亮出朗朗晴空。如果你在工作上有些不如意,要相信自己不會一直處於人生的低谷期,總有一天能衝破重重雲層。告訴自己:我並沒有失敗,只是暫時沒有成功!只要在內心點亮一盞希望之燈,一定能驅散黑暗中的陰霾,迎來光明。

的確,論資歷,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職場菜鳥,業務涉及不深,人脈一窮二白,在工作中經常碰壁。他們的壓力並不一定都像千鈞大石,而是像大雨來臨前的天色,灰色低沉,明明有空間,卻被灰色填滿每個縫隙,只能等待大雨傾盆之後的晴空。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驢多,吃得比豬差。"這是很多剛剛畢業的人喜歡用來調侃自己生活狀態的話。雖然有點兒誇張,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的 確一直都被灰色心情所籠罩--心裡永遠是多雲轉陰。記得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產生的。"換個角度看人 生,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一種高層次的淡泊與寧靜,從而獲得自由自在的快樂。

一位哲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終會有成。"就業也好,擇業也罷,創業亦如此,只要奮發努力,都會成功。你是不是準備把生命的承諾全部都交給別人?

  畢業後這5年,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黃金時期。在最能決定自己命運時,如果還不把握,那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我的人生我做主,命運由己不由人。

  不要活在別人的嘴裡,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而是把命運握在自己手裡。

  別說你沒有背景,自己就是最大的背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說過一句話:"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永遠都是年輕人,每天都應 該滿懷渴望。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關鍵是要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正確認識自己的才能,並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潛能的舞台,而不能只為舞台的不合適感到不快。 要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愛好冷靜選擇,盡可能到最需要自己、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在 人力資源管理界,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即"騎馬,牽牛,趕豬,打狗"理論:人品很好,能力又很強的,是千里馬,我們要騎著他;人品很好但能力普通的,是老黃 牛,我們要牽著他;人品、能力皆普通的,就是"豬",我們要趕走他;人品很差能力很強的,那是"狗",我們要打擊他。

我想,剛剛畢業幾年的你,一樣胸懷大志,一樣想成為一匹被人賞識、馳騁沙場的千里馬吧?那麼,就好好沉澱下來。低就一層不等於低人一等,今日的俯低是為了 明天的高就。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我們的存在對別人有價值。能被人利用是一件好事,無人問津才是真正的悲哀!

能幹工作、幹好工作是職場生存的基本保障。

任何人做工作的前提條件都是他的能力能夠勝任這項工作。能幹是合格員工最基本的標準,肯干則是一種態度。一個職位有很多人都能勝任,都有幹好這份工作的基本能力,然而,能否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就要看是否具有踏實肯干、苦於鑽研的工作態度了。

在能幹的基礎上踏實肯幹。

工作中,活幹得比別人多,你覺得吃虧;錢拿得比別人少,你覺得吃虧;經常加班加點,你覺得吃虧……其實,沒必要這樣計較,吃虧不是災難,不是失敗,吃虧也是一種生活哲學。現在吃點兒小虧,為成功鋪就道路,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你的大福突然就來了。

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是處世的一種睿智。

在 工作中並不是多做事或多幫別人幹點兒活就是吃虧。如果領導讓你加加班、趕趕任務,別以為自己吃了大虧,反而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領導只叫了你,而沒叫其他 人,說明他信任你、賞識你。吃虧是一種貢獻,你貢獻得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樂於加班,就是這樣的一種吃虧。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學會在適當時吃些虧的人絕對不是弱智,而是大智。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傻人有傻福,因為傻人沒有心計。和這樣的人在一起,身心放鬆,沒有太多警惕,就能相互靠近。傻在很多時候意味著執著和忠貞,也意味著寬厚和誠實,讓人不知 不覺站到他一邊。傻人無意中得到的,比聰明人費盡心機得到的還多。畢業這幾年,你的天空中只飄著幾片雪花,這樣你就滿足了嗎?成功需要堅持與積累,與其專 注於搜集雪花,不如省下力氣去滾雪球。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讓自己沉澱下來,學著發現"很濕的雪",努力尋 找"很長的坡"。記住:散落的雪花會很快融化,化為烏有,只有雪球才更實在,才能長久。 在畢業這幾年裡,你要是能做到比別人多付出一分努力,就意味著比別人多積累一分資本,就比別人多一次成功的機會。

什 麼是職業化呢?職業化就是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使知識、技能、觀念、思 維、態度、心理等符合職業規範和標準。"在每個行業裡,都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他們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更智慧、更成熟。但是,最重要的是, 他們比一般人更加職業化!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能當你老闆的原因。一個人僅僅專業化是不夠的,只有職業化的人才能飛在別人前面,讓人難以超越!"不要以為我 們現在已經生存得很安穩了。對於畢業5年的人來講,一定要認清即將面臨的五大挑戰。

一、贍養父母。

二、結婚生子。

三、升職加薪。

四、工作壓力。

五、生活質量。

有的人為生存而雀躍,目光總是停在身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始無終。

  有的人為發展而奮鬥,目光總是盯在正前方,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不懈。

 畢業這幾年,不能沒有追求和探索,不能沒有理想和目標。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甘於現狀的生活就是不再前行的船,再也無法追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一定 要抓緊每一秒鐘的時間來學習,要明白學習不是學生的專利。小聰明的人最得意的是:自己做過什麼?大智慧的人最渴望的是:自己還要做什麼?

  小聰明是戰術,大智慧是戰略;小聰明看到的是芝麻,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

  在這個世界上,既有大人物,也有小角色,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瀟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誰也勉強不了誰。但是,小聰明只能有小成績和小視野,大智慧才能有大成就和大境界。小企業看老闆,中企業看制度,大企業看文化。

小公司與大企業都有生存之道,沒有好壞之分,但對一個人不同階段的影響會不同。

  小公司肯定想要發展為大企業,這是一種目標,年輕人也要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制定目標。畢業幾年的你,是否經常會怯場或者是感到沒有底氣?居安思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在競爭激烈的人生戰場上,打盹的都是輸家!

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似乎都豪情萬丈,什麼都不怕,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想著房子、工作、養家餬口這些俗事兒,再也沒有年輕時那種敢於"上天探星、下海 撈月"的勇氣了。是我們改變了生活,還是生活改變了我們?我們的思想越來越複雜,因為有了越來越多的捨不得、越來越多的顧慮,我們總是在徘徊、總是在猶 豫。畢業開始一兩年,生活的重擔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挫折和障礙堵住四面八方的通口,我們往往在壓迫得自己發揮出潛能後,才能殺出重圍,找到出路。可是 兩三年後,身上的重擔開始減輕,工作開始一帆風順,我們就鬆懈了下來,漸漸忘記了潛在的危險。直到有一天危機突然降臨,我們在手足無措中被擊敗……畢業這 幾年,仍然處於危險期,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好好打拼,這樣才能有一個真正的安全人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能畫地自限,而是要勇於接受挑戰。對畏畏縮縮的人來說,真正的危險正在於不敢冒險!

年輕人在社會的重壓下,適應能力已變得越來越強,只是他們不自覺地習慣被環境推著走。他們不敢冒險,怕給自己帶來終身的遺憾,於是告慰自己:"我對得起自 己、對得起家人,因為我已竭盡全力。"其實,人只有不斷挑戰和突破才能逐漸成長。長期固守於已有的安全感中,就會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最終失去跳躍的本 能。

經歷了這幾年社會生活,你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富也有貧,有陰也有亮,有丑也有美,到底看到什麼,取決於自己是積極還是消極。在年輕時學會勤勉地工作,用一種光明的思維對待生活,那麼,只要張開手掌,你就會發現,裡面有一片燦爛的人生。

把感恩刻在石頭上,深深地感謝別人幫助過你,永遠銘記,這是人生應有的一種境界;把仇恨寫在沙灘上,淡淡忘掉別人傷害過你,學會寬容,讓所有的怨恨隨著潮水一去不復返,這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學會倒出水,才能裝下更多的水。從畢業那天開始,學會把每天都當成一個新的起點,每一次工作都從零開始。如果你懂得把"歸零"當成一種生活的常態,當成一 種優秀的延續,當成一種時刻要做的事情,那麼,經過短短幾年,你就可以完成自己職業生涯的正確規劃與全面超越。

 在職業起步的短短道路上,想要得到更好、更快、更有益的成長,就必須以歸零思維來面對這個世界。不要以大學裡的清高來標榜自己,不要覺得自己特別優秀, 而是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下,把自己的身架放低,讓自己沉澱下來,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適應環境、接受挑戰。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價,暫時的俯低終會促成未來的 高就。

  年輕人從校園或者從一個環境進入一個新環境,就要勇於將原來環境裡熟悉、習慣、喜歡的東西放下,然後從零開始。 我們想在職場上獲得成功,首先就要培養適應力。從自然人轉化為單位人是融入職場的基本條件。一個人起點低並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計較自我,便越沒有發 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動付出,那麼他就越會快速發展。很多今天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都是從零開始,把自己沉澱再沉澱、倒空再倒空、歸零再歸 零,正因為這樣,他們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飛揚。

  在畢業這幾年裡,我們要讓過去歸零,才不會成為職場上那只背著重殼 爬行的蝸牛,才能像天空中的鳥兒那樣輕盈地飛翔。請好好品味一下傑克·韋爾奇說過的一句話:"糾正自己的行為,認清自己,從零開始,你將重新走上職場坦 途。" 吐故才能納新,心靜才能身涼,有捨才能有得,杯空才能水滿,放下才能超越。

歸零思維五大表現:

心中無我,

眼中無錢,

念中無他,

朝中無人,

學無止境。

年輕人難免帶著幾分傲氣,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所向披靡,其實不然,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個"嬰兒",正處在從爬到走的成長階段。在畢業這幾年裡,一定要讓自 己逐步培養起學徒思維、海綿思維、空杯思維,具有這樣思維的人心靈總是敞開的,能隨時接受啟示和一切能激發靈感的東西,他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 喚。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Steve Jobs Presentation Skills kills!

Most of the speakers convey information. Jobs inspires!
1. Set the theme 設定主題
2. Make your theme clear and consistent 主題要清楚而且一致
3. Create the headline that sets the direction for your meeting 訂出能點出你的會議方向的標題
4. Provide the outline 提供(演講)大綱
5. Open & Close Each Section with a Clear Transition 用清楚的轉折開始或結束每個(演講)部分
6. Make it Easy for your listeners to follow your story 讓聽眾能輕易聽懂你的故事(論點)
7. Demonstrate enthusiasm 表現(證明)出熱情
8. Wow your audience 讓觀眾驚訝
9. Sell an Experience 行銷你的經驗
10. Make numbers and Statistics meaningful 讓數字跟統計變得有意義
11. Analogies help connect the dots for your audience 類推幫助觀眾連結你的各個論點
12. Make it Visual 視覺化你的論點
13. Paint a Simple Picture that doesn't overwhelm 讓演講形成簡單的圖片概念 不要累倒你的觀眾
14. Give them a Show 給觀眾一場表演
15. Identify your memorible moment and build up to it 找出(演講中)值得記憶的一刻 並好好發揮
16. Rehearse, rehearse, rehearse: Spend the time to rehearse 花時間演練
17. Give your audience an added bonus to walk away with 離開前給觀眾們一個額外的紅利(驚喜)

Steve Jobs的Keynote演說時間一般約90~120分鐘,和一部電影相當,但是你如果看到演說完畢後觀眾出場時的表情,你會發現Steve Jobs的演說,對觀眾內心的觸動能力,不下於一部好電影。對於研討會來說,這相當難得。一般講師大多沒有Steve Jobs的功力,演說內容單調得讓你分不清站在臺上的是講師,還是僵屍。我就曾在我的技術研討會上,看到許多人睡得不醒人事。

綜合過去觀賞Steve Jobs演講的印象,加上今年他在Macworld和WWDC的演講,我整理出系列文章,當作IT簡報的案例研究對象。

講臺與燈光
不管是Macworld或WWDC,舞臺的布置幾乎都一樣,相當簡單素雅。講臺相當長,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螢幕,螢幕後方的布簾橫跨整個講臺。講臺不使用聚 光燈,因為聚光燈的「綜藝效果」太明顯,對講臺上的人來說也太刺眼,使用Ambient Light,光線比較柔和。燈光隨時視情況調整明暗與色調,最常用的顏色是藍色調,因為藍色具有專業與科技的感覺,偶而會使用暖色系的紅棕色。

通常講臺的一邊會放置講桌,可以讓講師放置筆記型電腦、筆記、礦泉水。由於Steve Jobs不會死板地站在講桌後面,所以你在Steve Jobs的講場上看不到講桌,而是一般高度的桌椅,上面擺設一部蘋果桌上型電腦和礦泉水。當需要操作電腦以展示軟體,或者需要喝水時,Steve Jobs會到此桌椅處,否則他通常站在講臺中央。

比較特別的是,桌椅位於講臺左側,且桌椅的角度安排,使得Steve Jobs背對舞臺螢幕的正中央(而不是面對舞臺螢幕的正中央),這是有目的的。這個角度,只要稍微側身向左就可以面對觀眾,且由於Steve Jobs是右撇子,使用右手操作電腦滑鼠,所以當他側身向左時不會被右手臂擋住。

出場前
在Steve Jobs出場前,可能會播放一小段趣味影片,當作暖身。這段影片完全符合Apple的企業文化,而且內容會和對手(微軟)有關。在WWDC’07中,就播 放了一段具有Apple風格的「Mac Guy和PC Guy」影片,能引發觀眾一陣陣笑聲,整個會場的氣氛也就活絡了起來。

說到影片,多年前我曾在Borland的產品發表會上,看過一段改編自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短片,其中的正義派人士都是Borland的高官,大反派黑武士由一個酷似Bill Gates的演員扮演,最後兩方拿著光劍展開廝殺,黑武士敗下陣來。現實世界中做不到的事,可以在影片中達成,聊以自慰。該影片的暖場效果之好,是我看過 最棒的一次。

Steve Jobs的暖場方式,和我們臺灣大老闆的暖場方式相差很多。臺灣大老闆的暖場方式,可能是找辣妹勁歌熱舞,或親自變裝登場,扮成當時流行的電影人物,或者找來名模跳貼身交際舞。

堂堂大老闆把自己搞成醜八怪或色老頭,形象都毀了,還自得其樂……學學人家Steve Jobs吧!

開場白
一般在主講人進場前,會有一個司儀,字正腔圓地說:「讓我們熱烈歡迎X公司Y職位的Z先生。」但是這種做法似乎太過死板,和Apple的形象不符,所以在 Steve Jobs的Keynote上,你不會聽到司儀的聲音,Steve Jobs不需要別人介紹,自己直接走上舞臺,這個時候,觀眾便很自然地鼓掌,全場歡聲雷動。

當然,Steve Jobs的臉孔無人不識,所以他可以不需要司儀的介紹。如果是其他比較小牌的人上場,其實最好還是在螢幕上顯示出主講者的公司、姓名、職稱,免得講完整場之後,還沒有人知道你是誰。(關於公司、姓名、職稱的呈現方式,下回會有建議。)

主講人進場後,通常會先歡迎大家蒞臨會場,畫面同時會切換成該會議的名稱,例如:「WWDC」或「Macworld」,可能沒有背景圖,或用研討會舉辦地 的知名地標當背景(例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這部分,Steve Jobs通常只會以簡短的一兩句話帶過,沒有太多客套話,直接切入會議的主題。

展示大綱與否,有訣竅
許多主講人習慣在演說一開始,先列出Session內容的大綱。這是比較偏IT工程師的作法。Steve Jobs的Keynote因為偏向產品展示與作秀性質,所以他不會在演講一開始列出大綱,這讓觀眾不知道他下一步會說什麼、作什麼,使得整個 Session的進行,能讓觀眾驚喜連連。

要不要列演說大綱,端看你的演說內容而定。如果你的演講內容相當偏技術,那就採取IT書籍第一章的作法(列出全書各章內容概要),列出大綱;如果你的演說 內容技術性不高,那就學習Steve Jobs的Session、小說、電影的作法,一步步鋪陳內容,先不告訴觀眾你要說什麼,免得讀者一開始就知道劇情,破壞了觀賞的樂趣。

演說、簡報內容要「層次分明」
一場演說的內容,往往可以分成數個章,而每個章內可能又分成數個節。章與章之間的串連,以及節與節之間的次序安排,都要盡量流暢,或者至少做到不突兀。

Steve Jobs的Keynote演說,在章與節的次序安排上,煞費苦心,所以不會讓人覺得無聊。Steve Jobs擅長吊人胃口,而且會安排有趣的demo,讓整個演說過程像是一篇具有豐富標點符號的文章。

在章與節的次序安排上,Steve Jobs準備的簡報很少有條列式標題,一張簡報搭配一個主題,每一張簡報都簡單易讀。我認為他的演說具有括號的層次感,不會讓人忘了身在何處,這是因為 Steve Jobs不管是切換章或節時,都會使用「括號式流程」。我所說的「括號式流程」,就像是用左右括號把每個主題包圍起來,讓你很清楚地知道,現在進入什麼主 題(感覺像是一個左括號),以及現在此主題要結束了(感覺像是一個右括號)。

舉例來說,Steve Jobs的簡報在進入廣告影片展示的前後,都會出現一頁畫面,上面呈現大大的「Ad」字樣;Demo前後,畫面上則會出現「Demo」。廣告和Demo是 屬於前後一樣的括號;另外一種則是前後不一樣的括號,例如,在解說某產品或某特色之前,會用一頁畫面展示該產品或特色的摘要,此畫面不僅可當右括號,也具 有「重點整理」的效果。

不斷練習+臨場應變能力=完美演說
Steve Jobs準備一場演講,通常需要排練4個小時,但是,為了避免講者臨時忘了內容要講些什麼,當然要編排劇本。在舞臺和第一排觀眾之間,還是有放置螢幕,以 為重點提詞之用。螢幕的高度當然不可以影響到觀眾的視野。為了避免眼睛一直瞄向某個位置的螢幕,Steve Jobs準備了至少3個螢幕。而且由於螢幕接近第一排觀眾的位置,所以看螢幕時,觀眾會覺得他是在看觀眾。

演講進行時,一切不見得都會照劇本進行,意外總是有可能會發生,這時候臨場反應就很重要。可能發生的意外包括電腦當機、摔下舞臺(像林子祥和陳奕迅那 樣)。在Macworld 2007時,Steve Jobs手上的遙控器忽然不管用了,Steve Jobs不會站在原地空等問題排除,他會向觀眾聊聊他過去的趣事,讓工程師可以利用這個空檔排除問題,這個意外沒有造成這場表演的扣分,反倒有加分效果。

穿著以簡單為主,語調、肢體語言才是重點
Steve Jobs的穿著相當固定,都是中腰中直筒藍色牛仔褲,深色上衣,腳踩休閒運動鞋。Steve Jobs可以有他自己的穿衣風格,但一般來說,講師還是穿襯衫會比較適當,只要掌握簡單整齊的原則,就不會出錯。

Steve Jobs使用隱形麥克風,不需手持麥克風,而且在他右手掌心的遙控器相當輕巧,所以雙手可以盡情地做出肢體語言,當他說:「I apologize」時拱手做揖;兩隻手做出雙引號的手勢表示「所謂的」;類似吹口哨的聲音表示「鬆一口氣」;雙手合十表示「感謝」……。他的肢體語言不 會讓人覺得僵硬,也不會讓人覺得是廢話。什麼是「廢話肢體語言」?舉例來說,有些人提到「一張紙」或「一張表格」時,會用雙手食指畫出方形,這就是廢話肢 體語言。

在語調、速度上,Steve Jobs講話清晰易懂,並不會因為情緒的起伏而失控越講越快。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反觀微軟CEO Steve Ballmer在興奮時講話速度就會變得很快。

另外,Steve Jobs講話時使用的詞彙年輕而口語化,例如,他經常用super取代very,當作修飾形容詞的副詞。在介紹自家產品時,則會用許多形容詞──「這是我 們生產最好的音樂播放器」、「高貴的顏色」、「典雅的螢幕」、「令人嘆為觀止的畫質」、「它的外觀真是難以致信」……。這樣的表達方式,只要不要太過於誇 大,就可以為演說加分,連帶感染全場情緒。

一張簡報、一個重點
Steve Jobs的簡報畫面,不使用底圖,以免畫面雜亂;不使用單色背景,以免單調;不使用高亮度的背景,以免刺眼。他的簡報使用深色漸層的背景,上深下淺,前景則使用高亮度的顏色。除非你對配色有特別的把握,否則「背景深色、前景亮色」是最保險的作法。

Steve Jobs的簡報頁面設計有三大原則:

一、簡單高雅,重點清楚
為了要讓簡報簡單、清楚,Steve Jobs在簡報中大量使用icon(包括公司、產品、特色、人物,都可以icon化),完全不用Bullet Point(Bullet Point的呈現方式雖然清晰,但容易讓人覺得枯燥)。而且每一張簡報都相當乾淨,和臺灣充滿跑馬燈、分割畫面的電視新聞比起來,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別。

在少數需要用到子母畫面的時候,Steve Jobs會將主畫面放在正中央,子畫面則固定在右上角。由於子母畫面會讓人分心,所以建議盡量少用,當觀眾已經意會到子畫面的作用之後,就可以移除子畫面。

在統計圖表的使用上,Steve Jobs則只使用柱狀圖和圓餅圖,完全不使用其他複雜的圖表。

二、用「兩行式重點敘述」集中觀眾的目光
Steve Jobs簡報的另一個特色是大量使用「兩行式重點敘述」,這種方式類似新聞的主標題以及副標題,在第一行放一個數字或字句,並用較大的字體標示出該字句是 重點所在,第二行則以較小字體補充說明第一行字句的功能、意義、特色,這樣能讓字句之間出現層次感,使觀眾的視覺焦點集中在第一行。例如,「2.0 B/songs purchased and download」以及「> 50 %/ New to Mac in all US. Channels」,其中「2.0 B」和「> 50 %」是主標題,位於第一行,而「songs purchased and download」和「New to Mac in all US. Channels」是副標題,用1/5~1/10的字體,位於第二行。這種方式也被用來展示「同位格」或「單位」。

另外,Steve Jobs的兩行式重點敘述還有以下變化,在遇到第一行的重點有多個特色需要說明時,第二行的文字可以隨著演講內容而變動(而第一行固定不變),如果有相關icon,也會跟兩行式重點放在一起作搭配。

三、每張簡報壽命不超過10秒
Steve Jobs的簡報畫面簡潔,容納的資訊不多,所以重點可以被凸顯出來,而且簡報停留時間不長,很少會超過10秒,就算畫面沒有整個切換,至少在5秒內畫面幾 乎都會有局部性變化。反觀一般的演討會,一張簡報往往填滿多層次的bullet point,一張畫面就可以讓講師講解5分鐘,而節省簡報張數的下場,反讓觀眾看不到簡報的重點所在,而且相當枯燥死板。

補充:揚善之餘,別忘隱惡
上回有提過,為了要稱讚自家的產品,多準備一些讚美的詞彙準沒錯。不過,要揚善,也要會藏拙,在此補充一下,Steve Jobs也是這方面的箇中老手。我分析出他藏拙的方式如下:

一、絕口不提缺點:Steve Jobs可以自傲地說出「iPhone軟體設計比別人領先5年」,卻對電信網路比別人落後3年的事實絕口不提。他也不會主動告訴你,由於你買iPhone 後被綁了2年合約,所以你未來2年必須為它花掉一大筆錢。對於EA的遊戲要支援Mac OS X大書特書,卻沒提到EA的遊戲是透過Cider來執行,效率會比較差,而且EA的遊戲不是universal程式,當然不支援Power PC的Mac OS X。

另外,Steve Jobs會告訴你,使用Rosetta在Intel版的Mac上執行PowerPC版的Mac應用程式,「效率很好」。對於iPhone可以讓開發者開發 Ajax的應用他也讚不絕口,說「是了不起的創新開發方式」,卻不提這種方式開發出來的應用功能相當有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iPhone版本的Cocoa 和Carbon API,讓我們可以開發native的應用。

二、轉移焦點到優點:對於產品、應用的優點部分,Steve Jobs會大肆宣揚,甚至當場「跑實驗」讓大家看,取得大家的信服。例如,Steve Jobs認為Safari的效率比IE好太多,所以他便當場跑實驗程式,讓大家都對實驗結果印象深刻。

Steve Jobs近來幾場Keynote演說,一開始都會花幾分鐘的時間,回顧過去某個時間點所提出的願景,告訴大家Apple已經完全達到了這個目標,甚至提前 達成,並說明公司業務和技術蒸蒸日上;另外也會順便進行消毒,對市場上的耳語闢謠,搭配一些關鍵數據,來提振士氣。這幾年蘋果業務剛好蒸蒸日上,所以他喜 歡展示成績單,不過,如果成績單不好,他肯定不會向大家報告,免得自討苦吃。

Steve Jobs常常會間接地表達一件事,而不是直接講出來,讓觀眾自行體會更是別有一番樂趣。


如果觀眾的迴響不熱烈,就不是一個成功的演講。掌握時機,讓觀眾有回應很重要,「笑聲」和「掌聲」是最直接的回應,也是對演講者最好的心理鼓舞。

Steve Jobs是這方面的高手,下面列出許多在他keynote中常見的作法。

賣關子:Steve Jobs常常會間接地表達一件事,而不是直接講出來,讓觀眾自行體會更是別有一番樂趣。例如:他會先說,我們有3個掌上型裝置,分別是iPod、手機、 Internet裝置,然後螢幕快速切換這3個icon,讓大家體會到,原來這不是3個獨立的產品,而是融合到一個產品中。這個時候,已經了解怎麼一回事 的觀眾會先歡呼出來,感染其他人的情緒,接著大家都體會到原來如此。情緒的轉折對心情的衝擊,會比直接的情緒,具有更大更久的效果。

善用雙關語:Steve Job也會事先編寫一些雙關語臺詞,例如:他在畫面上顯示出iTunes已經取代某公司,成為第五大音樂銷售通路,畫面上出現第四個通路是「Target 公司」,Steve Jobs於是說道,「you can guess who our next“target”might be?」。當然又是引發大家會心一笑。

自愚娛人:開自己的玩笑是最無傷大雅的。Steve Jobs很會開自己公司的玩笑,例如,畫面上展示出很離譜的iPhone設計(具有老式電話的撥號轉盤)、現場錄製一段Apple的八卦消息放到Podcast。這些都讓觀眾笑得樂不可支。

開個小玩笑:Steve Jobs偶而也會有惡作劇之舉,例如,在展示iPhone的Google搜尋和打電話功能可以一氣呵成時,他打了通電話到Starbucks,告訴對方 「外送4,000杯latte!」,接著卻說「打錯了!」當然,他一定有先和Starbucks知會過這件事,以降低不可預期的意外。

Steve Jobs也會利用對手製造的荒謬笑點來反將對方一軍。外界流傳微軟高官Jim Allchin曾寫信給蓋茲,發表對微軟作業系統的不滿,Steve Jobs在某次演說中就拿Allchin在信中的言論來說嘴:「如果我不是在微軟上班的話,我今天就會去買一部Mac……(I would buy a Mac today if I was not working at Microsoft……)」,並戲稱,他要請西雅圖(微軟總部所在地)的同仁好好注意這件事。

同樣的笑點,只要先弱後強的層次搭配得當,就可以運用不只一次。例如,在展示「iChat可以將別人的臉套上自己的嘴巴」功能時,Steve Jobs先借用美國首任總統George Washington的臉,換上聊天者自己的嘴巴。這種作法引發第一次哄堂大笑,接著當他把臉換成微軟CEO Steve Ballmer,然後說出「I Love My Mac」時,再次引發笑聲,這次笑果就更強烈。盡管這樣的作法很容易成功,但是我建議最多以兩次為限。

不過,在諷刺對手時,必須是為了介紹自己的產品而諷刺,而不是只作人身攻擊,否則就會顯得刻薄。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Steve Jobs在介紹產品時曾宣稱,「我們的MacOS X 『Basic版』129元,……『Premium版』129元,……『Business版』129元,……『Enterprise版』129 元,……Ultimate版也是129元,Ultimate版具有全部的功能,我們相信大部分的顧客會買Ultimate版。」他這麼說等於間接表達出, 蘋果的產品只有一個版本,只要129元,功能全部都有;但是微軟的產品分成這麼多版本,只要多一點功能就要跟你多收一筆錢。

我自己也曾在Java研討會上諷刺微軟。當時我的講題是「Java新版本的新特色」。其中講解到「支援全螢幕」時,我展示出我用Java寫的全螢幕程式「Windows藍色當機畫面」。大家一開始以為我的電腦真的當機了,後來事實揭曉時,一陣哄堂大笑。

上面談的都是歡樂的情緒,偶而必須添加一些其他的氣氛轉折。Steve Jobs有時候會營造感性時刻。例如,展示出他年輕時和Steve Wozinak一同創立蘋果時的照片,帶領大家回到過去,然後再告訴大家「我們做到了!」;有時候會邀請開發產品的幕後功臣,站起來接受群眾的掌聲。

現場操作展示
操作展示也可以設計得相當有趣,Steve Jobs的Demo中,常常隱藏著許多笑點。如果要展示影片,他會準備一些有趣的片段,例如:電影《School of Rock》(搖滾教室)中,Jack Black在彈吉他時,瘋狂擺動身體的搞笑片段,或者挑選Disney的影片,為自家電影打廣告(Steve Jobs是Disney的董事)。

有時候,操作展示需要有人配合,例如iChat的視訊聊天、iPhone的三方通話。這個時候,選擇正確的人就很重要。Steve Job每次都是挑選資深VP Phil Schiller(蘋果全球產品行銷資深副總裁),因為Phil渾身充滿喜感,真的很會搞笑。


看電影時,我們最期待影片的結局。看Steve Jobs的Keynote演講也是如此,因為Steve Jobs深諳「Save the best for last」之道。


邀請貴賓到場為演說增光
為了表示Apple和業界標竿型的公司緊密合作,Steve Jobs在簡報時,會邀請一些CEO、CTO、創辦人等級的重量級來賓上場致詞,例如:雅虎的楊致遠、英特爾CEO Paul Otellini,讓整場演說有加分效果。

來賓出場時,簡報畫面會使用「三行式介紹法」:第一行公司商標、第二行來賓名稱、第三行來賓職稱。來賓的到場屬於點綴性質,不能喧賓奪主,每位來賓的演說 大約只有兩三分鐘,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不用帶講稿,直接登場。看了這麼多場Steve Jobs的Keynote演講,唯一帶講稿的例外是Cingular的CEO Stan Sigman,他不但帶講稿上場,還照著稿子念了6分鐘,講一些官腔官調的空洞話語,整個場子明顯地變冷,反而成為該場演說的小小敗筆。

壓軸好戲總在後頭
看電影時,我們最期待影片的結局。看Steve Jobs的Keynote演講也是如此,因為Steve Jobs深諳「Save the best for last」之道。觀眾和媒體也早就知道他的風格,所以都會待到演說最後,不會提前離席,免得錯過好戲。

如何讓觀眾知道壓軸大戲要開始了呢?當Steve Jobs用不經意的口吻說出:「對了,還有一件事(One more thing)……」,觀眾就會開始興奮叫喊,這「一件事」,可能是某個產品尚未公開的神奇功能或是邀請歌手現場演唱。這真是詭異,大家還不知道這件事是什 麼事,就可以興奮成這樣。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們這些沒有魅力的講師感到佩服不已。

演唱會與散場
Macworld是大眾性質的會議,其中Apple TV和iTunes娛樂事業可說是整場會議的重頭戲,所以在演說最後找來歌手做現場演唱,可以說是相得益彰。Steve Jobs將演唱會安排在整個Keynote的最後,歌手平均會唱兩三首歌;至於WWDC,因為屬於開發者研討會,兩者性質不同,所以不會安排演唱會。

沿襲Apple的行事風格,能夠來Macworld演出的歌手必須夠大牌、有質感。

Macworld不只一次找來John Mayer登臺演出,John Mayer不僅是葛萊美獎(Grammy Award)的常客、也是目前當紅的創作型歌手,他的曲風是抒情民謠,所以找他來演唱相當適合。

在壓軸大戲與演唱會之後,整場Keynote就算正式落幕。當Steve Jobs宣布會議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蒞臨時,觀眾席會開始響起一陣很長的掌聲,之後才陸續散場。由於到場人數多達數千人,所以散場需要一些時間。這個時 候,畫面上會顯示蘋果標誌,並播放一段爵士樂。

親自體驗Steve Jobs
Steve Jobs每一次的Keynote演出,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秀,牽涉到燈光、劇本編寫、美術設計、演員等元素,全都是一時之選。

一般電影在劇終之後,會以跑馬燈方式顯示一長串的工作人員名單,相信Steve Jobs的 Keynote幕後工作人員名單,應該跟電影的工作人員規模有得比。

好的劇本和演員,可以補強內容的不足,這一次的WWDC 07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今年WWDC除了Desktop是先前沒有宣布過的技術,以及開放iPhone可以設計Ajax程式之外,其餘講題都是之前展示過 的內容,沒有特別令人驚豔之處。盡管如此,Steve Jobs在這場WWDC的Keynote表演,還是博得滿堂彩。

Steve Jobs已經五十幾歲了,為何不找個年輕帥哥來做這場表演,非得由他親自登場?事實上,Steve Jobs本身就是蘋果文化的活icon,由他來表演,效果會最好。如果哪天他不親自登場做Keynote表演,我可以保證隔天Apple的股價會下跌。 Apple和Steve Jobs的連結程度,就是這麼地深。

我相信,在你看過Steve Jobs的Keynote演講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何10年前被前執行長John Sculley攆走之後,Steve Jobs能夠再度被請回Apple,把當時日漸式微、快要變成Applet(小蘋果)的Apple公司,變成Big Apple(大蘋果)。有明星魅力且擅長作秀的企業領導人並不多,我認為Steve Jobs和HP的前CEO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或許我們能從Steve Jobs的簡報中學到許多技巧,可以因此改進自己在講臺上的演出,但是我們無法像他表演得如此出色,或許我們所缺少的,是他的Star Quality吧!

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
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
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
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
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
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
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
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
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
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 問他們
「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
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
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
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
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
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
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
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
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
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
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
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
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
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笑)

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
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這一點也不浪漫。
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
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
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 去
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 Hare Krishna 神廟的好料。

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
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

舉個例來說。
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
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
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

我學了serif 與 sanserif 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
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

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
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
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
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

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
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
又因為 Windows 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

因此,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
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
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

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
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
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 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 Jobs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
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
我二十歲時,跟 Steve Wozniak 在我爸媽的車庫裡
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
我們拚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 !
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
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
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
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
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
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
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
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就這樣在我 30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
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
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

我見了創辦 HP 的 David Packard
跟創辦 Intel 的 Bob Noyce,
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
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
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
在蘋果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
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現在看來,
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

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
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 的公司,
又開一家叫做 Pixar 的公司,
也跟後來的老婆(Laurene)談起了戀愛。
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
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

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 NeXT,我回到了蘋果,
我們在 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
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
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
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
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
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 愛你所做的事
(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
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
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
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聽眾鼓掌, Jobs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
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
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聽眾笑)
這對我影響深遠, 在過去 33 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
「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
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
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
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
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
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瞄,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
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
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
預計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
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
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
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
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儘量輕鬆。
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
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
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
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
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
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
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
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
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
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
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 (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

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
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
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
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教條所侷限-- 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
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
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
那是位住在離這不遠的 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
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
那是 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
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
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 Google,在Google 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

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 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
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
當時是 1970 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
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
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

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非常謝謝大家。(聽眾起立鼓掌二分鍾)



原文
http://news-service.stanford.edu/news/2005/june15/jobs-061505.html


This is the text of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and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ruth be tol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 That's it. No big deal. Just three stori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I dropp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6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18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

It started before I was born. My biological mother was a young, unwed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 and she decided to put me up for adoption. She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So my parents, 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 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 "We have an unexpected baby boy; do you want him?" They said: "Of course." My biological mother later found out that my mo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that my fa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e final adoption papers. She only relented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my parents promised that I would someday go to college.

And 17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And here I was spending all of the money my parents had saved their entire life.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s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I ever made. The minute I dropp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sses that didn'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pp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interesting.

It wasn'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5¢ deposits to buy food with, and I would walk the 7 miles across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

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ps the best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eautifully hand calligraphed. Because I had dropped out and didn't have to take the normal classes,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ss to learn how to do this. I learned about serif and san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ns,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gr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 And since Windows just copied the Mac, its likely that no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have them. 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

I was lucky —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 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 ha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 the Macintosh — a year earlier, and I had just turned 30. 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So at 30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vastating.

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own - that I had dropped the baton as it was being passed to me. I met with David Packard and Bob Noyce and tried to apologize for screwing up so badly.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pp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bit. I ha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ss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pple bought NeXT, I returned to Apple, and the technology we developed at NeXT is at the heart of Apple's current renaissance. And Lau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更多内容 http://maybird.pixnet.net/blog/post/14172096#ixzz10LmX0kcm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防跌腰包助長者減骨折風險

防跌腰包助長者減骨折風險

(明報)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長者骨骼較脆弱,一旦跌倒可大可小,嚴重者有可能「一跌不起」。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正為長者設計「防跌腰包」,可輕便佩戴於腰間, 長者一旦不慎跌倒,腰包便會像汽車防撞氣袋的一樣「爆開」,以氣流抵消部分衝力。負責研究的教授相信,「防跌腰包」可減少長者一半跌傷時出現骨折的風險, 預計兩年內可推出市場。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講座教授梁國穗表示,中大一直研究如何減少長者跌倒的風險,除了在沙田 區設立11間防跌中心,亦開發不少防跌用品。早前研發出以特別物料製造防跌鞋,曾在沙田派發予長者試穿,反應良好;最近又推出具氣墊功能的保護褲,以矽膠和硬質膠料組成保護墊,希望減少長者跌倒時撞傷髖關節的風險。

如汽車防撞氣袋 倒地前充氣爆開

梁表示,保護褲穿戴較為不便,現正研究更輕便的「防跌腰包」,概念來自汽車防撞氣袋,形狀和重量與銀包相若。梁解釋,腰包內藏一個數厘米大小的感應 器,感應到跌低時的速度變化便會自動充氣和「爆開」,透過氣流的衝擊力,抵消長者跌在地上的部分衝力。就算長者跌倒,估計這設計可減少五成骨折風險。目前 產品仍在研究階段,希望盡量優化,令感應器爆開的時間更準確,以及確保長者無論向哪一個方向跌倒都受到保護。梁國穗說,會與中大工程學院合作,期望兩年內 把產品推出市場。

長者跌倒後果可以非常嚴重,醫管局 統計資料顯示,08年有5萬名長者因跌倒被送入急症室,3.2萬人因此留院,當中八成在跌倒時骨折,198人最終因此死亡;每年因長者跌倒受傷的醫療開支高達20億元。

學者促政府設防跌中心

隨著人口老化,梁教授認為本港面對的長者問題會愈來愈多,他希望政府能夠增撥資源到社區,設立長者防跌中心及防跌骨科診所,他說﹕「長者跌一跌之後已很難恢復,我們應致力投放資源,加強預防長者跌倒及發生意外。」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五點建議 助你登上職場高峰

想找到工作、工作得心應手並有機會謀求更好的工作﹐就需要提前做好大量的功課──特別是在如今的無就業復蘇時期。

所以現在我就要跟大家分享五點有關職業規劃的經驗之談﹐從1993年7月開始攥寫這個專欄以來﹐我搜集了大量這方面的好經驗。這些經驗包括:有選擇地建立人脈﹐關注小細節﹐充份瞭解自己以便隨時接受新挑戰。

要說這些經驗有什麼共通的道理﹐那就是:如果說“你”是一家公司﹐那麼你自己便是這家公司最好的經營者。以下便是這五點經驗:

1.有效地廣交人脈﹐不要漫無目的隨便跟人套近乎。

Dave Klug
華盛頓州雷德蒙德市的職場教練安德森(Paul Anderson)建議﹐集中精力同十位潛在的雇主建立起“戰略性關係”。也就是說﹐不要使用“電梯行銷”式的方法﹐硬拉著別人﹐試圖在短時間內向對方推銷自己。

安德森堅信﹐“你不可能在60秒之內跟他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人們都願意僱用自己喜歡和信任的人。”因此﹐花點精力跟熟人們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吧﹐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找到你﹐並經常跟他們溝通你的工作近況。

你可以通過那些聯繫密切的熟人、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很好的“串聯式人物”來為自己做有效的推薦。這些“串聯式人物”跟你的工作也許根本不搭界﹐他們可能是美發師、牙醫、牧師、會計等專業人士﹐他們可以在不同行業之間牽線搭橋。

波士頓的社交顧問達靈(Diane Darling)表示﹐串聯式人物“把你介紹給別人﹐因為他們很樂意這樣做”。黛安正是通過建立這樣的顧問團隊拓展了自己的關係網和咨詢業務。

同理﹐你也可以去參加針對特定行業的行業會議。仔細研究嘉賓名單﹐選出你希望見面的主管人員﹐安排時機跟對方會面。

霍 華德(Tayari Howard)在上世紀90年代很想進電台工作﹐於是參加了聖迭戈一家電台組織的十來次公共活動﹐最後終於結識了一位部門主管﹐並向對方闡述對方自己是多 麼地適合電台的某個崗位。霍華德說﹐“堅持終於有了回報!”1995年6月他如願進了這家電台﹐現在仍然在主持電台的一檔晚間節目。

2. 關注小細節

Dave Klug
有些小小的失誤也許就會令你的事業發展偏離你的預期軌道。講話像個小孩子、說同事的壞話、跟人握手時手心汗津津的﹐都會顯得你這個人很沒有教養。

過時的衣服、磨損的袖口、凌亂的頭發、破舊的鞋子或者領口開得太低都會令別人感覺你缺乏應有的判斷力。紐約州布朗克斯維爾的獵頭庫克(Patricia Cook)建議﹐“應當以適合自己年齡的最得體的裝扮呈現在他人面前。”

就連上洗手間的習慣也會產生影響。高科技人才獵頭韋爾(Dora Vell)曾供職於一家大型獵頭公司﹐公司前台辦公桌旁邊就是客人專用洗手間﹐如果求職者上過廁所後沒有洗手﹐前台接待員就會給合伙人發出警告。(她能聽到水龍頭是否有開過。)

求職信同樣也需要關注細節。紐約Inspirica高中和大學補習班去年收到了220封應徵補習教師的求職信﹐其中93%都是有錯誤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出自經驗豐富的寫作教師之手。

Inspirica公司首席執行長雅各布森(Lisa Jacobson)表示﹐“求職信的每一處細節都要非常留意。否則的話﹐就很可能會錯失良機。”她的公司在6月份結束的這個財年里僅招聘了15名教師。

3. 充份利用簡歷和名片

Dave Klug
通 常來說﹐簡歷反映的是你過去的工作經歷﹐而無法展現那些能讓潛在雇主受益的、有助於推銷你自己的技能。吉利斯(Rick Gillis)是兩本求職書籍的作者﹐他提出了“預簡歷”的概念。他認為﹐在簡歷中附加一份“預簡歷”會更有說服力﹐在這一頁紙上寫下簡短、客觀的陳述﹐ 描繪出你將為應聘的這家公司做出怎樣的貢獻。

預簡歷還應當突出你四項工作成就──以及眾多會引起簡歷跟蹤軟件關注的關鍵詞(比如“可勝任多種崗位的專業人士”)。

網上簡歷還可以添加其他的內容:你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樣本﹐推薦人的視頻推薦﹐以及任何可以展示你事業成就的數據資料﹐比如超標完成銷售額。

你的名片同樣也很重要﹐名片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你的名字下方列出你最突出的技能或是最高學位。不要寫聯繫地址﹐以表明你隨時可以更換工作地點。千萬不要忽視了名片的背面﹐不要讓背面一片空白﹐可以在這裡寫下你曾經效力過的最有實力的那家公司的名稱。

4. 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Dave Klug
不管你現在已經上班了還是正在尋找工作﹐都應當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發展事業。

新 方向公司(New Directions)是波士頓一家為高端管理人員提供職業轉型及職業規劃服務的公司﹐他們的客戶是待業的高端管理人員﹐公司鼓勵這些客戶為那些拿救濟金 的母親、無家可歸的退伍老兵和其他尋找工作的人提供幫助。銀行家勒尼漢(Mike Lenihan)在2003年之後三次成為新方向公司的客戶﹐每次都擔當了義務職業導師的角色。

他說﹐自己最近的一次任務是給一些失業的行政助理分析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結果給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一位招聘專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月份﹐他擔任了合眾銀行某個事業部的高級副總裁。

斯蒂爾(Mary Steele)是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的行政賠償主管﹐她在職業生涯中獲得過很多人的幫助﹐所以她表示﹐“我希望能把這種善意繼續傳遞下去。”

2006年在找工作的時候﹐斯蒂爾開始編制一份高薪人力資源職位列表﹐而她自己要找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工作。現在她每年都給500多個人發300封類似的有關最新職位指南的電郵﹐這些人多數是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經理。

5. 充份瞭解自己──做好接受新挑戰的準備

Dave Klug
經常審視自己的理想、自身價值及有效技能。審慎細緻的自我評估﹐可以緩解你對於職業、行業、工作地、收入改變的緊張感。

皮爾索爾(Christopher Pearsall)起初是拿計時工資的製造業工人﹐2006年失業﹐第二年在一家商業軟件開發公司找了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並兼職從事急救員工作。2008年再次失業後﹐他決定從事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業:醫療保健。

現在﹐皮爾索爾馬上就要完成護理學校的學業了。他說﹐“我又一次得到了重生。”

要想在目前的公司做得成功﹐你應該讓自己有足夠的變通能力﹐可以適應其他的平級崗位。職場是青睞那些多面手的──這一點在我身上可以得到證實。

我 撰寫的這個專欄致力於為尋常的職場困惑提供不尋常的解決之道﹐如今已經持續整整17年了﹐今天這一篇文章便是這個專欄的的收官之作。很快我會在 WSJ.com開設一個新的提供建議的專欄﹐每月一篇文章﹐在這個新專欄中我將接受一個全新的挑戰:為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發展出謀劃策。

Joann Lublin

如何踢好職場頭三腳

管你是職場老手還是初出茅廬的菜鳥﹐在一個新地方開始一段新的職場生涯都會有壓力。要想給你的上司和同事們留下一個好印象﹐開始工作的最初幾週是最重要的。

AFP/Getty Images
要想在新同事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進入公司的第一週非常重要。
有些公司有幫助員工適應新工作環境的政策﹐比如一帶一制度﹐即公司安排某個員工在你入職的最初幾天帶你熟悉公司各方面的情況﹔或是導師制度﹐即安排某個資深員工來指導你。但這些做法往往都還是不夠的。

以下是專家們就如何順利渡過入職頭30天給出的一些小竅門:

1.當早起的鳥

這聽起來很老套﹐但你會吃驚地發現人們是多麼容易忽視這條放之四海而兼準的好建議。

在入職的最初幾週﹐每天提前到達辦公室﹐你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辦理人力資源部和薪酬部門要求辦理的諸多入職手續﹐也能有更多時間探究和瞭解新的工作環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印度分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桑迪普•科利(Sandeep Kohli)說﹐“提前上班還能讓你有時間與新同事交往。”

當然﹐這也有助於給你的新上司留下你熱心於工作的印象。

2.多問問題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需要幫助﹐應該毫不猶豫地向週圍的人求助。

奕豐金融印度公司(iFAST Financial India Pvt. Ltd.)旗下共同基金銷售公司Fundsupermart.com的人力資源經理席巴•薩蒂什(Sheeba Satish)說﹐“要問關於公司和你本人工作方面的問題。”

這會讓你的上司感覺你有興趣瞭解新工作和新公司。更重要的是﹐你得到的回答將幫助你快速適應新環境。不過﹐請別忘了社交和職場禮儀。

外包公司ADP Pvt. Ltd.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文賈莫里(Satyanarayana Vinjamoor)說﹐“在剛入職的那些日子別問私人問題﹐努力讓自己只問一般性問題以及與工作有關的問題。 ”

3.留意你的身體語言

你的行為傳達出的信息會超乎你的想像。沒精打采、皺眉、把手疊在一起、在椅子上前後晃動以及不停地抖動腿﹐這些姿態可能給人留下你緊張、缺乏自信或對工作漫不經心的印象。

薩蒂什說﹐“你的身體語言會顯示出你是否易於親近﹐應該保持微笑﹐不要顯得緊張或不安。”

4.樂於傾聽

在入職之初﹐要多听少說。科利說﹐“如果說得過多﹐你就可能無意中出言魯莽﹐讓別人對你形成誤解。”傾聽和觀察有助於你更多地瞭解同事和上司以及他們做事的方式。你或許還會無意中聽到一些辦公室的閒言碎語﹐請努力要不讓自己捲入辦公室政治。

5. 抱定學習的心態

做出改變總是困難的﹐不過一旦進入了新的工作場所﹐就要做好接受新的企業文化和不同的做事方式以及承擔新責任的準備。

孟買廣告公司Ogilvy & Mather的總裁帕薩克(Hephzibah Pathak)說﹐“儘量不要說'我在以前的工作單位習慣於這麼做'。”這會讓你顯得太張揚甚至令人生厭。

6.不要急著去改變

如果你是去新單位當領導的﹐請別急著發號施令。

薩蒂什說﹐“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上任伊始就急於對形勢做出判斷﹐然後迅速開始著手變革。”

這不是個好主意﹐因為這會使你與新接手的團隊產生矛盾﹐導致下屬對你產生抵觸。正確的做法是﹐在深思熟慮後對形勢做出自己的判斷﹐與下屬盡可能多地溝通中﹐讓他們慢慢瞭解你做事情的方法。

7.適應新公司的價值觀

文賈莫里說﹐“你應該瞭解自己所就職公司的使命及核心價值觀﹐並使自己的目標和期望與其相一致。”這點對於擔任中、高級職務的人來說尤其重要﹐這些人可能會太過拘執於以往所就職企業的文化。

花些時間去看看公司網站上的“公司簡介”或許能有所幫助。安永的科利說﹐如此一來﹐“當上司與你談到這些信息時﹐你可以更容易獲得認同並提出有見地的問題。”

8.加入業餘俱樂部

許多企業會組織員工參加各種活動或比賽﹐以此鼓勵員工相互間進行不拘禮節的交流。這是你融入群體的機會。所以﹐如果你新入職的公司舉辦智力競賽或足球比賽﹐要考慮參加。

金融服務公司雪絨花資本有限公司(Edelweiss Capital)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古帕塔(Shaily Gupta)說﹐“這會給你在更大範圍內結交公司同事創造機會﹐使你在公司的社交圈子不僅侷限於你的業務領域﹐而是擴展到整個公司。”

9.交往、交往、交往

別等著公司舉辦活動才去結交朋友和同事。在喝茶、用自助午餐甚或去飲水機旁接水時就可順帶著把自己介紹給公司同仁。可以與同事互致問候或向他們尋求建議。你這樣主動搭訕﹐別人會感覺良好。

雪絨花公司的帕塔說﹐“一個人攀登職場高峰倚賴的不僅僅是智力資本﹐還有與同事相處的情商。”

如果可能﹐也要主動去接觸本部門以外的人。他們有可能成為你瞭解公司其他部門情況的耳目。或許你有朝一日想換一個部門工作呢。還有﹐別忘了與你週圍的高層人士建立良好關係。

10.搞定你的上司

說實話﹐與上司的關係是否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會決定你今後工作的成敗。要儘早與上司建立起牢靠的職業關係。

科利說﹐“要搞清楚你應扮演的角色和你對新工作的期待。”與上司討論在工作中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包括一些基本事項﹐如上司希望你何時到崗﹐以及希望你多長時間向他匯報一次工作進展。

把上述竅門運用到工作中﹐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能在新公司站住腳了。

Prerna Sodhi

使用電子郵件的十大誤區

多人覺得自己用電子郵件用得不錯﹐其實不然。太多的人匆匆寫就﹐其內容讓收件方存有疑問﹐於是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答疑解惑﹐反而浪費了建立關係、相互鼓勵、敲定交易﹐以及傳達重要訊息的機會。
 
因此﹐我們應避免電子郵件使用過程中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 使用含糊不清的主題。“開會”、“更新”或“問題”這種字眼不適合作為郵件主題﹐儘量讓主題包含更多的信息。這樣一來﹐使用個人掌上設備(PDA)收發郵 件的人就能很快瞭解情況﹐每個人都喜歡清晰明瞭的總結式標題。五到十個字的主題就能溝通很多信息﹐如“上週會議紀要及行動計劃”。

誤區二﹕不開門見山。首先就要把重要的信息說出來﹕把日期、最後期限和完成目標放在頭三行之內(如果主題中沒有說明的話)。由於PDA顯示的侷限性、時間壓力、文化差異以及價值取向﹐很多收件人可能只看郵件的頭幾行內容。

Getty Images
誤區三﹕ 使用“密件抄送”(BCC)選項。即使從好里說﹐密件抄送功能也顯得有點偷偷摸摸﹐而且存在一定風險。從壞里說﹐密件抄送是一種欺騙和不道德的行為。而且 ﹐收件人有時會選擇“全部回復”﹐這樣就會發現存在密件抄送方。你應該先把郵件發給主收件人﹐不使用密件抄送功能﹐然後將已發郵件轉發給其他方﹐並附上一 個簡要說明。

誤區四﹕喜歡用之前冗長的郵件往來內容來說事。很少有收件人願意費力翻閱列在郵件正文後面的前期往來信息。應該把你的立場觀點在正文中擺明﹐即便附後的內容也有所交待。單單回復“好的”太籠統﹐不如把話講全﹐說﹕“好的﹐給你僱五個臨時工的額外費用。”

誤區五﹕忽視語法和結構。PDA的使用讓人們對語法錯誤更為寬容﹐但這也意味著如果你的書寫表達準確無誤﹐人們會對你刮目相看。

誤區六﹕不想寫長郵件﹐即使言之有物。有時﹐郵件的內容越長﹐說得就越明白﹐這樣就不用再添加附件﹐省得收件人打開附件時還要進行安全掃描。因此﹐不要害怕寫長郵件﹐但要把內容的脈絡結構理清楚。

誤區七﹕段落過長﹐內容太密集﹐讓人讀起來頭昏腦漲。郵件的長度並不會讓人望而生畏﹐但大段大段的排版卻會如此。

誤區八﹕忽視收件人的感受。要記住﹐雖然我們看不到對方﹐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但電子郵件是一種真人之間的交流。

誤區九﹕認為發郵件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電子郵件並不總是最佳的溝通方式。想讓身邊的人快速回答一個問題﹖不如直接去找他。發了郵件卻沒得到回復﹐想提醒對方﹖給他打個電話。希望更正式一點﹖那就寫一封信函。想解釋一個複雜或者敏感的問題﹖不妨開個會。

誤區十﹕忘了電子郵件永垂不朽。大多數的人都閃電般地閱讀、發送和刪除自己的電子郵件。但有一點千萬不能忘記﹕電子郵件永遠存儲在某個服務器上﹐如果我們在郵件中犯了什麼錯誤﹐冒犯了什麼人﹐或導致了什麼困惑﹐到時候郵件就是最容易轉發給別人的證據。

Tim Flood

對筆記型電腦的好壞進行評價

一直以來,現有及準筆記簿型電腦用家均喜歡討論那一個品牌的筆記簿型電腦最好,那一家最差,而且在買機及換機時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點,是好是壞一直 只是個口碑問題,聽了也不能作準。不過近日又有一個較具份量的市場調查出爐,就是美國科技網站「TechRepublic」針對專業IT人士而作的調查顯 示,相信這份調整的可信性會較高吧~


根據外國傳媒報導,在對筆記型電腦的好壞進行評價時,投票中IT專業人士普遍認為Acer 筆記簿型電腦產品的可靠性表現最差,在獲選的7 大筆電廠商之中,最不可靠的是Acer,投票比率為24%,位列第一。相反Dell獲得21%支持率,成為最可靠的筆電品牌。以下便可投票結果:

最不可靠品牌:
Acer 24%
HP 21%
Dell 20%
Toshiba 12%
ASUS 8%
Lenovo 8%
Apple 7%

最可靠品牌:
Dell 21%
HP 18%
Lenovo 17%
Apple 15:
Toshiba 15%
ASUS 8%
Acer 6%

由以上調整結果可見,大家不難發現HP和Dell這兩項投票結果均名列前矛,最大原因相信是兩大廠商均推出多款不同高、中、低階產品,等級差異亦較大,所以成為了消費者討論聲音較大的產品。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http://www.viasurvey.org

Your Top Character Strength (so...?)
判斷力、批判性的思考和開明的思想
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和考證事物是你重要的特質。你不會妄下結論,只會根據實際的證據做決定。你能夠變通。

Your Second Character Strength (培歡咋, 多數都學得唔好)
喜愛學習
你喜愛學習新事物,在課堂上或自學都是如此。你喜愛上學,閱讀,參觀博物館和任何有機會學習的地方。

Your Third Character Strength (
親密關係??未用得著住...)
去愛和被愛的能力
你重視與別人的親密關係,特別是那些互相分享和關懷的關係。那些給你最親密感覺的人,他們同樣感到與你最親密。

Your Fourth Character Strength (so?冷血??)
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
對所有人公平是你堅持不變的原則。你不會因為個人的感情影響而作出有偏差的決定。你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

Your Fifth Character Strength (我樂觀?? 前幾年一直都有人提醒我, 其實我太卑觀wor...)
希望、樂觀感和未來意識
你對未來有最好的期望並努力予以達成願望。你相信未來是掌握在你手中。

Character Strength #6 (生命是一場險咁大件事呀嘛...)
興致、熱情和乾勁
無論做什麼事, 你都會懷著興奮的心情和乾勁。你做事不會半途而廢或失去幹勁。對於你來說,生命是一場歷險。

Character Strength #7 (好奇殺死貓, 也會殺死似貓既我...)
對世界的好奇和興趣
你對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經常發問,並對所有話題和題目感到著迷。你喜歡探索和發掘新事物。

Character Strength #8 (牛咩大佬...)
勤奮、用功和堅毅
你努力去完成由自己開始的工作。無論怎樣的工作,你都會盡力準時完成。你不會在工作時分心,並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Character Strength #9 (點解呢個咁似21??)
仁慈和寬宏
你對別人仁慈和寬宏大量,從不推搪別人的要求。你享受為別人做好事,即使是那些你認識不深的人。

Character Strength #10 (好彩你都入到十大)
洞察力(智慧)
你不認為自己有智慧,但是你的朋友卻能看到你的智慧。他們重視你對事物的洞察力,會向你尋求意見。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己和別人來說都具有意義的。

Character Strength #11 (我大意就是了...)
小心,謹慎,審慎
你是個小心的人,你的選擇總是一貫的審慎。你不說些自己將來會後悔的話或者做會後悔的事。

Character Strength #12 (....)
對卓越事物的欣賞
在生命中的一切一切,由大自然、藝術、數學、科學以至日常生活體驗,你都有留意和欣賞到其美麗、優秀,和富技巧之處。

Character Strength #13 (我很無良嗎?)
公民感、團隊精神和忠心
作為團隊的一分子,你表現突顯,是個盡忠和致力於+C62團隊的隊員,你經常完成自己的分內事,並為團隊的成功而努力。

Character Strength #14 (我會好好知恩常報就是了)
感恩
你留意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但從不會視之為理所當然。
你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你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因為你常常表達謝意。

Character Strength #15 (睇黎我self-control比較差?)
自我控制和自我規範
你自覺地規範自己的感覺與行為。你是個自律的人。對自己的食量和情緒有自製能力,不會反被它們支配。

Character Strength #16 (嘩~真誠都排16?)
誠實、真摰和真誠
你是個誠實的人,不止說實話,還會以真誠真摰的態度生活。你是個實際的人,不虛偽,是個「真心」的人。

Character Strength #17 (話我排17, 咁即係我家陣好x張啦嘛...咁再潛水得再勁d 啦~)
謙恭和謙虛
你不追求別人的注視,喜歡讓自己的成就不言而喻。你不認為自己很特別,而你的謙遜是被公認和受重視的。

Character Strength #18 (我享受被領導多D...唉~ 真係唔長進~ xD)
領導才能
你在領導方面表現出色。你鼓勵組員完成工作,並使每名組員有歸屬感,從而維持團隊和諧。你在籌劃和實踐活動方面表現良好。

Character Strength #19 (我真係好怕會飛既野)
勇敢和勇氣
你是一個無所畏懼的人,不會在威脅、挑戰、困難或痛苦面前畏縮。即使面對反抗,仍然會為正義而大聲疾呼。你根據自己的信念行動。

Character Strength #20 (你講咩鬼?)
精神感悟、對目的的觀念和信念
你對祟高的人生目的和宇宙意義有著強烈和貫徹的信念。你知道自己怎樣在大環境中作出配合。你的信念塑造了你的行為,也成了你的安慰之源。

Character Strength #21 (下面D野咁POSITIVE但係排21? 定佢D 句子係唔變架?)
寬恕和慈悲
你寬恕對你不好人,經常給別人第二次機會。
你的左右銘是慈悲而不是報復。

Character Strength #22 (我明...我靜呀嘛...開口夾著利,唔識睇眉頭眼額)
社交智慧
你明白別人的動機和感受,知道該做些甚麼去配合不同的社交場合,以及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Character Strength #23 (我都冇咩
幽默感, 但估唔到創意更低)
幽默感和挑皮
你喜歡大笑和逗別人。
對你來說,為別人帶來歡笑是重要的。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嘗試去看其輕鬆面。

Character Strength #24 (一向低)
創造力、靈巧性和獨創性
能夠想出新的做事方法是你擁有的重要特質。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你決不會滿足於用傳統方法去做同樣的事情。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好一部廣告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06810102663117#!/video/video.php?v=106810102663117

好一部廣告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醫管局不應亂用「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要求醫管局善待員工

醫管局不應亂用「精益管理」 18 Dec 2009


管理達人
文:洪興立(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高級講師)
圖:SCMP Digital Collections



最近醫院管理局 ( 下稱「醫管局」) 派員遠赴日本大型車廠,考察日式的「精益管理」( Lean Management ) 生產模式,研究可否在香港醫院推行。不少評論認為「醫人唔同整車」,此類重視生產效益的管理方法,未必適合香港特殊環境。究竟「精益管理」是甚麼東西?「醫治病人」和「製造汽車」又可否用同一套管理方法呢?

益管理的基礎理念是杜絕浪費,有效利用資源,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成本。外國不少企業爭相採用,並且已有許多成功的實例。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先介紹精益管理的基本原理,下一期再討論醫管局如何胡亂應用這一套先進的管理方法,令好事變成壞事。

四大管理原則
究竟精益管理是否用諸四海皆宜呢?應用在「醫治病人」和「製造汽車」兩大不同行業,又有沒有分別呢?在實務細節方面,兩者當然有很大的分別,但對推行精益管理來說,則兩者同樣地要求以下四大管理的原則:

( 1 ) 以客為本
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滿足客戶的要求,因此了解顧客及其需要,已成為業務成功的關鍵。具備卓越服務精神的企業,必須要加強客戶導向的文化、優化管理系統、提升員工能力,並且改善服務,務求令客戶滿意。

( 2 ) 善待員工
成功的企業一定要尊重和善待員工、令他們有歸屬感,工作自然有投入感,辦起事來分外拚搏。不尊重員工的企業,頂多只能有逆來順受的員工,永遠沒有積極工作的伙記。

( 3 ) 質素「零缺陷」
精益管理要求企業不斷改善生產政策、程序、制度、計畫及設備等,目標是提高質素,追求「零缺陷」的境界。

( 4 )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的關鍵,並非只是節省金錢,而是要將企業整體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統統加以系?化和合理化,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由此可見,單單以「慳錢」為目的之降低成本,只是消極的行為。真正的降低成本,是追求生產效益,從而減少平均成本。

精益管理的意念其實非常實用,無論是工業、服務業,甚至醫院都絕對適合。可惜對於醫管局來說,由於管理層急功近利,再加上斷章取義,只單單針對性地採用「降低成本」一項,其餘更重要的原則例如「以客為本」、「善待員工」和「質素『零缺陷』」皆視而不見,試問又怎能有成功的機會呢?

下星期將深入探討,醫管局如何草率和不近人情地執行精益管理,導致不少醫護人員怨聲載道,甚至大規模地辭職和告假。

======

「精益管理」要求醫管局善待員工 31 Dec 2009


文:洪興立(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高級講師)
圖:SCMP Digital Collections



最近醫院管理局 ( 下稱「醫管局」) 積極推行「精益管理」,可惜由於管理層急功近利,不顧一切地草率執行,導致不少醫護人員怨聲載道,甚至大規模地辭職和告假。現代管理學有不少有關濫用理論的例子,醫管局的管理方式,大有機會成為「管理藥石亂投」的經典個案。

「五常法」

「精益管理」是非常有效率而且有應用價值的理論,但與醫學的藥物一樣,必須小心施行才有用。究竟醫管局如何胡亂推行「精益管理」,導致醫護人員怨聲載道呢?原來醫管局借助「五常法」來應用此理論。所謂「五常法」 ( 5S principles ) 起源於日本,包括了「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常自律」。

( 1 ) 常組織 ( sort,日文是 ‘seiri’)

「五常法」要求員工判斷原料及用具的重要性及使用量,並且要組織及分類,存放在適當的地方,把無用的東西棄掉,將必需品數量降到最低。

( 2 ) 常整頓 ( set order,日文是 ‘seiton’)

員工要經常收拾物品,工具更必須整齊排列,務求可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想要的物品。

( 3 ) 常清潔 ( sanitize,日文是 ‘seiso’)

企業內無論是高層抑或前線員工,經常保持地方清潔,並且強調個人?生。

( 4 ) 常規範 ( standardize,日文是 ‘seiketsu’)

「常規範」其實即是標準化,要求把存貨有系統地管理,並且增加儲存品的透明度。

( 5 ) 常自律 ( sustain,日文是‘shitsuke’)

經常習慣性地運用「五常法」,培養自發遵守規則的做事態度。

「五常法」不適用於醫護人員

「五常法」的管理方法,原意本來是非常有用的,但必須要員工充分合作。單單看此方法要求員工「常XX」,便可知對員工有一定的壓力。所以以「五常法」推行「精益管理」,先要善待員工,要他們接受改革,以保證他們的士氣不受影響。可惜現時醫護人員照顧病人已應接不暇,還要來個「常XX」的額外負擔,更連用品存貨也要管理,其他相關雜務,例如要求病房員工粉飾壁報板,又要求護士搬動病?進行清潔等,實在令員工疲於奔命。醫護人員並非三頭六臂,醫管局管理層不顧員工士氣,試問員工怎能不怒氣衝天呢?

醫院工作量大,大量醫護人員同工不同酬,人手流失嚴重,士氣低沉,加上近期連番發生醫療事故,正是要大事改革管理的時候,醫院管理局卻大玩「精益管理」,絕對未能對症下藥,怎能不惹起前線員工怨聲載道呢?舉例來說,醫院的深切治療部,對人手的需求是最殷切的,因此亦最受「精益管理」的影響,最近有近一百多名深切治療部( ICU )護士離職或調職,反映人手短缺情況非常嚴重,亦為胡亂推行「精益管理」響起警號,醫管局的管理層是時候要全面反省了。

--------------
以上言論僅代表該理大講師意見,我覺得唔多唔少都真係有效架~ 至於推得急唔急呢...我中途加入, 又唔清楚啦...
不過醫院工作量大,大量醫護人員同工不同酬,人手流失嚴重呢d又真係o岩既...

「80後」如何爭取老闆的賞識

文:洪興立 (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高級講師 )圖:SCMP Digital Collections

上星期介紹了企業管理人如何能以「軟硬兼施」的現代管理手法,來管好「80後」的知識型員工。今期則從「80後」的角度分析,看看如何能令年輕員工爭取老闆的賞識,從而令自己能快速「上位」。「80後」員工必須先要明白,老闆通常都是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這批已經「上位」的管理人,抱著一套既定的工作價值觀,對員工會有一定的要求。「80後」員工若要爭取老闆的賞識,先要成為老闆心目中的「好伙記」。

如何成為老闆心目中的「好伙記」?甚?是「好伙記」呢?

普通人眼中的好伙記,是緊守自己工作崗位,與同事之間則保持良好合作關係,但其實這是不足夠的。「好伙記」不在於刻意巴結奉承老闆,而是透過悉心部署,盡可能發揮自己所長,獲得老闆的賞識。因此,「80後」員工必須要了解以下四大工作優先次序:

( 1 ) 忠誠遠比能力重要
不少上一代管理人的工作價值,是「忠誠」遠比「能力」更重要。信任是人與人共事的基礎,不肯埋老闆堆的下屬,在老闆眼中一定不會忠心。沒人願意引狼入室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孤芳自賞的「80後」員工,只有永遠成為「孤獨的芳草」。

( 2 ) 安於本分才有價值
不安於本分的員工,令管理人如芒在背。「安於本分,切忌多事」是職場的重要指示。「80後」員工要記住:老闆就是老闆,不可撼動老闆的權威。所以不要計較得失、不要與老闆比較、不要「唱衰」老闆的錯誤,更千萬不要批評老闆「無?做」。

( 3 ) 解決困難 分擔憂慮
絕大部分「80後」員工的心態,都是希望工作樣樣順利,千萬不要有難題要處理。可惜希望歸希望,日常工作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各種難題都是不能避免的。但大家不妨撫心自問,為甚麼公司肯花錢聘請自己工作?如果不能解決難題,自己還有甚麼價值呢?所以千萬不要成為老闆的負累,而是為老闆排憂解難,爭取獲賞識的機會。

( 4 ) 顧全大局
提升價值「80後」員工較重視自我世界,但若過分強調私人空間,老闆便會嫌太過「小家」。因此要以大局為重,偶然超時工作,或者吃虧一下亦無謂抱怨,千萬不要表現得太過自私小器,老闆才會欣賞。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積極投入工作。有為的「80後」,必須要充分掌握工作的要訣與效率,盡力在工作上表現優異,令老闆覺得自己無法被取代,自然會尊重自己。

從老闆的角度看事物,是年輕員工「上位」的重要秘訣。現代商業社會是一個殘酷的戰場,暫時仍由上一代的管理人操縱生殺大權。「80後」員工若不能適應這戰場,便很難有機會一展所長。

---------
呢下最難搞... 我成日屎忽痕搞事....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贏家輸家

The Winner sees an answer for every problem; (贏家看到每個問題的答案)
The Loser sees a problem for every answer. (輸家看到每個答案的問題)

The Winner says," It may be difficult but it is possible"; (贏家說:這雖難,但還是有可能)
The Loser says,"It may be possible but it is too difficult." (輸家說:這雖有可能,但…還是很難!)

The Winner is always part of the answer; (贏家是答案的一部分)
The Loser is always part of the problem. (輸家是問題的一部分)

The Winner always has a program; (贏家總有計畫)
The Loser always has an excuse. (輸家總有藉口)

The Winner says,"Let me do it for you; (贏家說:我來幫你做)
The Loser says;" That is not my job." (輸家說:這不關我的事)


When a Winner makes a mistake,he says," I was wrong"; (贏家犯錯時會說:我錯了)
When a Loser makes a mistake, he says," It wasn't my fault." (輸家犯錯時會說:不是我的錯)

A Winner makes commitments; (贏家用行動承擔責任)
A Loser makes promises. (輸家只會口頭承諾)

Winners have dreams; (贏家有夢想)
Loser have schemes. (輸家有計算)

Winners say," I must do something"; (贏家說:我一定要做些事)
Losers say,"Something must be done." (輸家說:有些事情應該有人去做)

Winners are a part of the team; (贏家是團隊中的一份子)
Losers are apart from the team. (輸家是團隊外的一部份)

Winners see the gain; (贏家重視努力)
Losers see the pain. (輸家只看痛苦)

Winners see possibilities; (贏家看到可能)
Losers see problems. (輸家看到問題)


Winners believe in win/win; Losers believe for them to win someone has to lose.
(贏家相信雙贏; 輸家希望自己不要吃虧)

Winners see the potential; (贏家看到未來)
Losers see the past. (輸家回憶過去)

Winners are like a thermostat; (贏家像溫度調節器)
Losers are like thermometers. (輸家像溫度計)

Winners choose what they say; (贏家選擇說什麼)
Losers say what they choose. (輸家說他們選擇的)

Winners use hard arguments but soft words; (贏家為困難爭論, 但言語柔和)
Losers use soft arguments but hard words. (輸家因困難軟弱, 但言語剛烈)

Winners stand firm on values but compromise on petty things;
(贏家為價值剛強,但為虛浮表像可以妥協)

Losers stand firm on petty things but compromise on values.
(輸家堅持在虛浮表像,卻對價值可以妥協)

Winners follow the philosophy of empathy: "Don'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them to do to you";
(贏家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Losers follow the philosophy, "Do it to others before they do it to you."
(輸家認為要在別人害你之前,先害他)

Winners make it happen; (贏家讓事情辦到)
Losers let it happen. (輸家等事情發生)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PIE

Sue Barrett endor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and people buy from people they trust. Sue is found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BARRETT, and specialises in 21st century sales training, sales coaching, sales leadership, sales capability and sales culture transformation. Sue is one of the few prominent female voices commenting on sales today. You don't have to be a sales person to benefit from her knowledge and insight. If you have an idea, capability, product, service or opportunity. that you want to take to market then Sue says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ell - ethically, honourably and effectively.

To hone your sales skills or learn how to sell go to www.barrett.com.au.

Does 'everybody live by selling something'?

Author: Sue Barrett on

For some time now I have been testing the concept of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with almost everyone I meet, including senior leadership teams (comprising of HR, finance, IT, operations, and sale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on staff, senior banking risk professional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my podiatrist and GP).

I am curious to see how people respond and how they see themselves in relation to the concept of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Often, when one mentions the words ‘selling' or ‘sales' you can see people visibly recoil in disgust, with many immediately saying something like: "I don't sell" or: "It's not my job". As discussed in previous posts, people often reference limited stereotypes about selling which are usually tainted with negative, manipulative, references that most people find offensive and unable to relate to.

However, since I have been asking people to consider the concept of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I have been pleasantly surprised at the responses. It appears that most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whether they are officially in a sales role or not.

While initially, some people viewed the statement as only applying to a commercial transaction where money was exchanged and did not see themselves related to sales at all, they soon opened up as we explored the concept further and applied the principle to any form of exchange between two or more people. When we discussed that most people essentially work in a ‘contact dependant' career where some form of exchange is essential for them to succeed in their job we then agreed that, indeed,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Take for instance, a recent experience I had where I was interviewed (Michael Parkinson style), by the Head of Risk for a major Australian bank, in front of his senior leadership team, all of whom are senior risk professionals.

Now in most organisations ‘risk' is not usually associated positively with ‘sales'. In fact, there is often a ‘standoff' between risk and sales - the ‘us versus them' approach. I have seen both sides of the fence roll their eyes at the mention of the other.

For this interview I was asked to expand upon the concept of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and the Principle of Exchange. My client sponsor (and interviewer) has worked with me for some years and wanted to raise, to a conscious level, the importance of proactive, open and transparent relationships. He knew that the concept of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may be a challenge for some, however he felt it was so important he was prepared to take the risk (pardon the pun). The good news is that it was received in a favourable light, even for a tough audience like this.

Here is an excerpt from a communication piece that went out to the group post the session. The PIE Model is especially well worth a read:

"...Essentially Sue believes that if we have an idea, product, service, skill, capability or talent by which we earn a living we need to be able to sell, in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word. To put it another way, in order to maximise our impact and ongoing influence we need to ensure our talents and capabilities are visible to those who need to be influenced.

In a previous life I used a model called the "PIE Model". This suggests that 70% of an individual's impact or effectiveness is defined by their Performance (P), 20% by their Image (I) and 10% by their Exposure (E) to the right people within the business. Whether the percentages are correct or not is moot.

The point is that Performance alone will not maximise your impact. You also have to be seen as credible and have ready access to the decision makers. Imagine the world's greatest Op Risk professional who portrays an image that alienates the business team they work with or equally a super star technocrat in Market Risk who sits in a corner all day never interacting with their business partners or leaders. Both will do a good job, but neither will create an impact to demand respect or influence their business leaders.

To be clear - I am very keen that we all perform to the highest possible standard. I also want us all to focus on becoming more effective by improving our interaction with our business and functional partners.

Consider your exposure to the broader business, think about how you communicate with and influence your risk and functional colleagues, reflect on how your persona and image impacts on the messages that you are trying to convey. If you've never considered this before, discuss it with your line manger and build it into your development plan.

One other aspect of Sue's message that resonated with me was her assertion that a great salesperson will build trust, communicate in a transparent way and do what they say they will do. This creates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sales people. Sounds like a good set of principles to me and I believe that these traits are also those of a successful Risk professional!"

I commend the leaders of this business for taking a stand and putting the concept out there to be discussed openly and candidly.

Why is this important to you and all the people in your business?
The message is clear that we all are, indeed, responsible for how we manage our careers, our perceptions, our image, and our roles within businesses and the broader community.

We all affect each other in terms of how we relate and how we communicate our intentions and actions. Sure, it is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the sales team to go out and proactively source new business. However, we are all representatives of our businesses - from the back room to the front counter, from the customer service call to an internal email, from the company website to the comments on your Facebook page or your Tweets.

How we all speak about and reference the organisation and the people within can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sales results and ultimate success of the organisation.

Many people who know me have heard me say that I would love every role in every business to have a sales capability defined in it. So far the signs are promising, as it appears that nearly everyone I speak to is able to relate to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at its broadest level.

So why not ask your people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concept ‘everybody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and let me know what they have to say at contact@barrett.com.au.

Click here for blogs from Sue Barrett.

Sue Barrett is a Thought Leader on 21st century sales training, sales coaching, sales leadership, sales capability and sales culture. She practices as a coach, advisor, speaker, facilitator, consultant and writer and works across all market segments with her skilful team at BARRETT. They help people from many different careers become aware of their sales capabilities and enable them to take the steps to becoming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when it comes to selling, sales coaching or sales leadership. Sue and her team are your first and best reference when it comes to forging out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 competent sales professional and leader . If you have an idea, capability, product, service or opportunity that can benefit another and make their life better in some way then Sue says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ell - ethically, honourably, and effectively. To hone your sales skills or learn how to sell go to www.barrett.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