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2009-06-26

本港精神科 10年仍沒服務指標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醫管局 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鄭淑梅承認,精神科起步比較慢,10年來尚未有一套適合本地的服務指標。

療效難訂指標估量

葵涌醫院 行政總監熊思方亦指出,精神病是長期病且會復發,很難訂出指標估量治療成效,就好像糖尿病 一樣,不會痊癒只可以控制病情。連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 問他同樣的問題,他也只能說沒有指標。

鄭淑梅說,現時可以參考的指標是病人在出院後28日,再度入院之比率為5%至6%,比率與外國差不多,這個指標是用來評估病人出院後的照顧計劃。

她指外國精神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得7日,但醫管局平均住院日期長達13至14日,已比外國長,然而外國與本港的居住環境和人口密度很不同,故不能比較。

精神科將會發展一套適用於本港的服務指標,但需蒐集數據

李誠預計:2000高危病人缺乏照顧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短短半年內,本港先後發生9宗涉及精神病人行兇的謀殺案,共10人遇害,死者包括3歲男童、兇徒的年邁母親、妙齡女友及僱主等等,部分疑兇有精神科病歷或曾經住院,部分從未求醫,但被捕後需入住精神病院還押或治療。

小欖病人多屬高危

昨日被捕的疑兇曾入住小欖精神病院。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指出,該病院主要收容一些有暴力傾向或者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曾入住該院的病人,絕大多數可歸納為最高危的病人,要優先跟進,但現時資源分配有問題。」

李誠解釋,目前雖然有志願機構成立精神病人中途宿舍,但卻不收容高危患者,「最需要宿舍的一群病人,踏出醫院卻無地方容納,不少人被家人遺棄,只安排入住單人公屋,有病發先兆亦無人知」。他指出,高危病人全港最少有2000人,但卻未有足夠資源照顧。

房署 不知住客病歷

據悉,基於私隱條例,目前房署亦不知悉住客的病歷。

李誠質疑,事發屋邨內有大量獨居者,當中有多少是精神病患者卻無數據,「若屋苑內有大量精神病人,他們可能無家人關心,住處亦無得選擇,而一般社區資源將難以應付所需」。他說,政府若鼓勵重症病人融入社區,社區配套一定要足夠,例如提供更多社工及醫護服務,並需盡快設立高危病人中途宿舍。

嚴重精神病人出院 醫局專人跟進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針對連續多宗涉及精神病人的暴力慘劇,醫管局 09/10年度將動用2360萬元,在7個聯網聘請28名個案管理經理推行「個案管理模式」,跟進2800名可能在出院後3個月出事的精神病人。但有精神科醫生指照顧期太短,病人在3個月跟進期後仍可能「出事」。

跟進3月 李誠指太短

中大精神科教授李誠指醫管局擬推的「個案管理模式」在國際上是個笑話,「個案管理模式」原意是發展醫護與精神病人之間的長期信任,及篩選病人需要,若跟進期只3個月,不排除在3個月後病人會發生慘劇。

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 昨表示,接二連三發生有精神病患者傷人事故,醫管局將於幾個月內重新檢討現時支援措施,再作重新部署。

葵涌醫院 院長熊思方接受專訪時表示﹕「要一步一步來,先以1至3個月為限期,若將來爭取到更多撥款,可考慮延長跟進期。」

聘28名「個案管理經理」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鄭淑梅表示,個案管理經理(Case manager)可由護士、社工或職業治療師擔任,相信會較以往透過不同專業隊伍去跟進病人復元更好。

熊思方表示,精神病人在醫院約逗留4至6周,藥物在2至3周後才生效,有些病人出院時已復元至八九成,但有部分人出院後1至3個月,仍可能會作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故希望個案管理經理在「目標病人」出院後3個月這段高危期,跟進病人是否適應出院後的生活。

鄭淑梅說,現時本港約有4萬名病情嚴重的精神病人,屬高危組別的約有1萬。精神科社康護士會每2至3日探訪一次嚴重病人,情况穩定的兩個月探一次。醫局現時約有133名精神科社康護士,熊思方承認社區支援精神病人不夠,可以改善。

醫局約有15萬名精神病人,較5年前增加23%,但住院人數卻由04/05年14,763人減至08/09年13,910人,減幅達5.8%,立法會 議員黃成智批評醫管局「趕」病人出院,但社區精神健康支援不足。

熊思方說,現約有三成精神科病牀是空置的,但否認趕病人出院。他說有很多病人在醫院住了10至25年,自從推行減少病人住院政策後,三分一長期病人出院,轉到中途宿舍接受非醫護人員照顧。現時中途宿舍約居住了1500名病人。

明報記者 談誦言

精神病漢破門斬死女鄰居 高危病人沒中途宿舍專家再轟機制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大澳龍田邨揭發半年內第9宗涉及精神病人的兇殺案。一名曾入住小欖精神病院的中年漢,多次與隔壁女鄰居因噪音問題衝突,昨日凌晨持刀強行踢開鄰居木門,向女事主揮刀狂劈,行兇後逃去。重創傷者致電保安室求救,惟因頸部被劏開血如泉湧,瞬間陷入昏迷,未幾氣絕。兇徒於12個小時後在東涌 落網,身上搜出一呎長染血兇刀。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指出,入住小欖精神病院的患者,逾九成屬最高危病人,很多有暴力傾向,惟目前沒有中途宿舍供該類病人入住,部分患者獨居於公屋,病發前無人發現徵兆,顯示目前精神科評估及診治機制不足,甚至崩潰(詳見另稿)。

多次因噪音問題衝突

涉謀殺被捕男子姓凌,47歲,街坊指他貌似山東漢,身形高大健碩,孔武有力。消息稱,凌某於2004年8月遷入龍田邨天寧樓110室,不久即被強制入住小欖精神病院兩個月,出院返回上址居住,但因噪音問題常與109室的鄰居衝突,對方一年後遷走。至去年5月,46歲死者馮╳英遷入109室,與凌某互不相讓,雙方紛爭不斷,素有積怨。

街坊稱,馮婦遷入後,不斷向保安室投訴多戶鄰居發出噪音,其中最少7宗與凌某有關,更多次爭執至需要警員到場調停,她自己亦最少兩度遭人投訴發出擾人聲浪。

身中多刀頸血管


精神病青年拒入院躍下 母跪地哭求不果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一名患精神病的青年,昨早由母親陪同往瑪嘉烈醫院 求診後,被診斷需入院觀察,青年聞言情緒激動,走出醫院外護土牆頂危站。其母尾隨趕出跪地哭求兒子返回但不果,青年未幾躍下10多米下地面重傷。

涉事18歲青年姓丁,消息指他有精神病紀錄。昨事發時,醫院保安及到場警員試圖走近勸止,但青年激動反覆大嚷﹕「唔好埋嚟!」他墮下獲救後仍不停呼叫,經搶救後情况嚴重,相信無生命危險。其48歲姓胡母親哭至雙眼通紅,事後向趕至親友講述事件時說﹕「佢(兒子)剛才偷走咗!」

瑪嘉烈醫院發言人說,青年因為情緒不穩,昨早近6時在母親陪同下到醫院求診,急症室醫生評估後即時安排他接受精神科醫生進一步診斷,並於觀察病房接受觀察。醫生與青年母親商討入院安排時,青年突然激動走出,引發事件。發言人稱,醫院已即時為其母親提供情緒輔導。

聞入院激動 爬上醫院外護土牆

昨早近11時,丁在觀察病房時疑不欲入院,衝到急症室外斜坡,爬上石壆後再攀出鐵絲網外,雙手抓住鐵絲網危站於一幅10多米高護土牆的邊緣,保安見狀報警。丁母及護士尾隨追出,丁母赫見兒子處境危險,當場痛哭,跪地哀求兒子不要做傻事,但丁不為所動。消防其後在護土牆下張開救生氣墊,但還未充氣,丁便一躍而下,身體多處骨折受傷。救援人員見狀一湧而上,將丁送急症室救治。

街坊﹕疑兇似道士愛穿長袍

(明報)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人人都叫他(疑兇)做『道士』。」大澳居民稱,涉嫌行兇的凌某愛穿黑色衣褲及長袍,一頭長髮會編成辮子或梳髻,又常拿着銀色紙扇,曾透露「想做道士」。

街坊指「道士」行為及打扮「異於常人」,「曾一次過買3個電飯煲,成日戴口罩,大熱天亦會著皮褸及穿手套,有時會自言自語。」據悉,疑兇昨日在高溫下穿著長袖外套,因形象突出而引起巡警注意落網。鄰居稱,疑兇家門頂部封上約1呎木板,每次返家時都會大力關門多次,門框有多道接口,需以鎖頭或鎖鏈鎖上,「他出入時嘈到全幢大廈住客都知道」。

慘死的馮婦遷入上址一年多,曾多次報警及投訴鄰居發出噪音。據悉,她因與家人相處有問題而遷出獨居,與疑兇均是綜援戶,兩人雖然衝突不斷,但未有提出調遷。

醫管局發言人稱,由於未能掌握疑兇資料,故無法提供其病歷。社署發言人表示,正了解死者及疑兇情况,並會派社工向死者家屬提供協助。

大澳龍田邨四成獨居戶

公屋兇殺案令大澳居民議論紛紛,有居民指龍田邨很多獨居人士,大部分都相安無事,但亦有不少行為古怪的居民。房署發言人說,龍田邨提供552個單位,目前有349個住戶,其中接近四成、即137戶是獨居人士。發言人強調,單身人士需按分數輪候公屋,不能保證何時能分配到單位,除非參加特快配屋計劃,即選擇不受歡迎的單位,如「兇屋」或近垃圾房位置的住宅,否則不會加快配屋程序。

離島區議員黃福根表示,龍田邨的單身人士多是外來居民,若未能融入社區,便會處於「半隱蔽」狀態。香港家庭及事業發展服務訓練總監司徒漢明稱,遷入新社區的獨居人士需要更多關心,若社工發現住戶間衝突不斷,首先應嘗試協助雙方和平共處,但若未能化解紛爭,甚至有暴力行為的傾向,最後可協助調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