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一)禪即靜慮;禪即正心。

禪原是梵音「禪那」翻譯而來。從字面上的解釋及中國文字構造
而言,禪字的本義,是指祭天、拜神明意。古人用它的字音來翻譯梵
音,或單用「禪」字,或用「禪那」二字,都無關禪字的本義。
禪就是靜慮。古人翻譯佛經,曾經把「禪」意譯為「靜慮」,那
是取材於禮記大學篇裡的定、靜、安、慮、得。其中的定、靜、安三
個字的本義完全相同,而三個字連用,是強調安靜、安靜、又安靜的
意思。靜慮是修心養性的方法:先把身體安靜之後,再把心安靜下來
;只有心安靜之後,人才能開啟智慧而深謀遠慮。如果一個人的心安
靜不下來,他內心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去開發。每個人都有內在潛藏的
智慧,之所以無法開發,是因為人的心安掙不下來。而心安靜不下來
,腦中必然充滿妄念,所以人就有了煩惱,當遇到不如意的人、事、
物時,就會不愉快。身體及心境安靜之後,並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
這個時候的念頭是一種智慧。如果身體、心境沒有安靜下來,這時所
產生的念頭,是妄念,而不是智慧,是有是非、善惡種種分別心的妄
念。
禪就是正心。大學篇所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正心
」,依據大學篇本身的解釋,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也就是說,
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會顯現平衡的心態;有了平衡的心態
,自然就充滿了智慧。因為心若是留在任何人事物上而產生煩惱的時
候,心態就不會平衡。我們修禪,就是要練習「心不在焉」,慢慢達
到心態平衡的「正心」境界。

(二)禪即無為;禪即無心。



老子的思想有些地方與佛家的思想不謀而合,如金剛經的「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與老子的「聖人處無為之事」即是。所謂「無
為」,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指我們做事情應順其自然,不故意的有所
造作。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順其自然,就是禪。
老子又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指聖人經常沒
有心念,沒有心機,沒有是非、成敗、善惡種種相對的分別心。禪是
對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別心,一切都順其自然,對是非不堅持,不固持
己見,而以大眾的意見為意見,以能相安無事為原則。

(三)禪即無住心;禪即平常心。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們的心念不要住
著在任何一個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淨的真如心。如果我
們的心住著在某一個人或事物上,就會生起執著之心而有了煩惱;有
了煩惱之後,自然不會生起清淨的智慧。人活著的目的,是要快樂的
,不是要煩惱的。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有煩惱;而煩惱之所以發
生,則是因為智慧沒有開發。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訢我們:「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唯有抱持一種自在、不執著的生活態度,我們的本
體智慧才能開發。
唐代馬祖道一禪師說:「平常心是道」,所謂平常心,就是沒有
是非、成敗、善惡、得失等等相對的心。人如果有了強烈的相對、分
別的心念,他的心態就不能平衡,這就不是平常心。人有相對、分別
的心念,讓它自然存在即可,不要因之而在內心產生煩惱。學禪的目
的,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執著自己的分別心。
資料來源:禪與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