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輕度抑鬱,抑鬱性神經症

神經症——輕度抑鬱,抑鬱性神經症

發佈時間: 2009年2月13日 閱讀次數:587
姓名: 劉某
性別: 男
年齡: 23
教育程度: 中專
社會經濟地位: 家境較差
婚姻狀況: 未婚
外在表現: 唉聲嘆氣,神情悲觀,對生活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信心,精神萎靡不振,與人接觸膽小怯弱。 1
表現出的問題:
一年來心情抑鬱寡歡,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近來食慾睡眠較差,覺得精力不濟。對於學習沒有興趣,每逢考試即緊張焦慮,有大難臨頭的感覺。難以集中註意力複習功課,常伴頭痛、失眠。儘管考試尚能及格,覺得自己沒用,成績太差,對不起父母。近幾個月來常因頭痛而缺課,對此非常不安、自責。
既往生活史與當前生活情景
患者從小聽話、順從、獨立性差,"高考"落榜後曾找了一份工作,比較滿意,但後來父母認為不好而將工作辭掉,一年來自費在某職業大學的一個"熱門"專業學習。表面上看患者似乎很努力、很珍惜這一學習機會。目前患者對繼續讀書並無興趣,也不喜歡所學的專業,學習只是為了讓父母滿意、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治療前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對於患者,讀書已成為一種精神負擔,而且越來越重。儘管患者內心非常厭倦學習、嚮往輕鬆愉快的生活,但又無法擺脫現狀,認為如果半途而廢,則對不起父母,也沒法向親友交待。這種無法克服的衝突性體驗導致了神經症性症狀的產生。
心理社會發展歷史
1)促使因素: 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
2)先前因素:依賴、順從、獨立性差;
3)附加因素:父母的強制態度和主觀武斷;
4)社會文化因素:社會上對"熱門專業"人員的偏愛與優待。
既往健康狀況與治療史
無異常疾病史
專家分析、評估與治療過程
治療中,醫生應幫助患者認識症狀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啟發他的自我意識或權利意識、建立獨立的價值觀,而不是僅用他人的或環境的"標準"過分地約束自己。
醫生對患者的處境、情感反應及行為方式應給予了完全的理解和同情,幫助他放鬆"超我"、去掉自責、不過分看重外界評價,以減輕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擔心和對考試成績的負面評價。
鼓勵患者獨自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獨立地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如果對所學的專業毫無興趣(也培養不出興趣)或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可考慮換一個適合於自己的專業;如果對繼續讀書已感到十分厭煩和痛苦,則不必強迫自己(以免陷入更深的痛苦),可考慮找一份適合於自己的工作。
通過多次談話,患者體會到,只有按照自我的意願,在自信、自立中追求自己的生活,才能擺脫痛苦,才能體驗到人生的樂趣。因治療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消除症狀(常會出現症狀復發),而是要轉變態度、加強自我,因此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
專家點評或綜述
關於神經症的形成,Jung認為,意識中自我的意願與無意識傾向發生矛盾是神經症產生的重要原因。矛盾或衝突是由於部分精神活動或本能願望受到壓抑所導致(大多數是挫折性經歷)。被壓抑的內容自己並沒意識到,這部分內容可形成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精神活動範圍,從而對現實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分析心理學的治療形式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耐心,想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效果幾乎不可能。治癒的前提是要求患者不要放棄原有的自我。 Jung的分析性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的自我調整,強調自我完善功能。因此只有當患者不要求自身有根本的改變時,治療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在Jung的診所中,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患者出於倫理道理方面的原因而要求改變自己,其結果造成了治療的極大困難。越是要改變自己,越適得其反。
治療者要通過分析,闡釋意識中自我的意願與無意識傾向之間的衝突,逐漸幫助患者完成個性形成過程,促使他的人格慢慢成熟起來。鼓勵患者"走自己的路",不要試圖" 改變"自己:即不要用過強的"超我",壓制"自我",或過分地用環境的標準約束自我,促使患者恢復原有的、真實的面目。或者說,使患者順其自然,甚至容忍自己的症狀(允許症狀存在),做自己想做而不是"應該"做的事。治療中,醫生對患者所有的無意識活動均應理解和接受,而不可作任何道德上的評價。
Jung認為,父母的特殊情感狀態(如對沖突的態度)對兒童可產生重要的影響,它也可以是神經症性症狀背後的根源。然而,弄清楚病人目前困境的原因並不是要追究責任,而是要幫助病人洞察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反應和行為方式同某些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聯繫。治療中不應使病人糾纏於過去、不應太在乎過去如何,而應把著眼點放在當前和未來。
通過治療使患者體會到,要擺脫痛苦、焦慮、沮喪及無助感就要從根本上轉變態度,矯正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情感體驗,加強自我,增強獨立性,形成自己的"重心",按照自己的意願、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在完成了個性形成或自我意識形成之後,自我應圍繞著自己(或者說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僅圍繞著外界的標準,不是過分地用"理智"的標準束縛自我、壓製本能意願。

沒有留言: